核心提示:( 一 ) 说起南雄珠玑巷,不但广东人熟悉,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并不生疏,广东人和海外广东籍华人都把南雄珠玑巷当作他们祖先的发祥地。前几年,有一位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携带家属来到南雄,在会...
( 一 )
说起南雄珠玑巷,不但广东人熟悉,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并不生疏,广东人和海外广东籍华人都把南雄珠玑巷当作他们祖先的发祥地。前几年,有一位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携带家属来到南雄,在会见我们的接待人员时,第一句话就说: 『我的祖籍是南雄珠玑巷,后来才迁到广东开平的。』他要求我们带他去珠玑巷寻根问祖,我们满足了他的要求。
颤名思义,南雄珠玑巷是南雄县境内的一条街巷。它座落于县城北面十一公里的雄余公路(南雄至江西大余)旁边。周围有一片平坦的稻田和少许黄土山岗,现在仍居住着几百户辛勤的劳动人民,南雄县珠玑镇政府也设在那里。 关于珠玑巷的来历,据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直隶南雄州志》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八二五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谧,因改所居为珠玑巷。』这就是说: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因避唐敬宗庙谧而改名;由于张昌的祖辈张兴七世同居,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朝廷为了表彰其孝义,赐张兴一串珠玑,后以珠玑命其地名。这就是珠玑巷的来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北宋,汴京(今开封)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从驾人岭,到南雄为止,因不忘桑梓,也自称其地为珠玑巷。这一说法较之《直隶南雄州志》记载,显然根据不足。
南雄珠玑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街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宽四米多,路面用鹅卵石砌成。自从唐朝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以来,珠玑巷是梅关驿道的一个重要墟镇,设沙角巡检。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户商贾,文人学士都要经过珠玑巷。南宋极盛时,珠玑巷的商贩和居民曾经有一千多户。《直隶南雄州志》载有罗天尺的诗云:『南渡衣冠故里余,泪天赢得住烟霞。而今恰似乌衣巷,野燕低飞入酒家。』宋室南迁,给珠玑巷带来了繁荣,但是宋室的腐败,也给珠玑巷带来了大灾难。据说,南宋末年,度宗皇帝赵禥荒淫无道,宫廷有一个姓胡的妃子,对皇室不满,私自逃出皇宫,被当时在杭州经商的南雄人黄某带回南雄珠玑巷隐匿,后被人发觉传到宋室,宋室连下诏书并派兵日夜兼程前来捕捉。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大难临头,巷内居民纷纷南逃广州等地躲避。而隐匿在珠玑巷的胡妃为了解脱群众,当即表白身世,毅然含愤投井自尽,以示抵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血溅珠玑巷』的故事。事后珠玑巷人在胡妃投井的地方,筑塔纪念。相隔八十多年,到了元朝至正十年(二二五○,岁次庚寅)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石塔于井上。石塔高二.八米,实心,八角,七层,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冬至十月,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现在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雄珠玑巷现有的古迹,除上述石塔外,还有三座门楼,构跨巷头、巷中和巷尾。门楼高约五米,宽四米许,巷头门楼上有石刻『珠玑古巷』四字。巷中门楼上有石刻『珠玑楼』三字,巷尾门楼原已倒塌,仅存墙垣,现已重修。这三座门楼,据石碑记载是清干隆年间由民间捐款修建的。石碑还刻有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字。巷中『珠玑楼』上面还有一块石碑,是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国民革命军某部副师长蒙志的题字,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字。
为了保护古迹和开展旅游业,南雄县人民政府已拨出专款,对珠玑巷和上述历史文物进行了维修。可以预料,南雄珠玑巷将是游客蜂拥而来的旅游胜地,较之昔日,其繁荣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
不解南迁族,人人此发祥。珠玑犹有巷,沙水更名塘。
地古思淳俗,风殊识旧乡。笋舆初过此,敬止念维桑。
清.黄培芳
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遥忆先人曾赋此,百年泰运又还期。
明.黄公辅
上面这两首诗出自《直隶南雄州志》。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年前,象黄公辅;黄培芳那样的文坛名人,似乎知道南雄珠玑巷是岭南氏族的发祥地,但不清楚珠玑巷人是怎样迁出去的?是什幺时候迁出去的?迁到哪些地方去?要解答这些问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年代久远,记录漫漶,因此考证困难。至于郝玉麟编撰的《广东通志》记载仅寥寥数语,『珠玑巷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储,霍韬诸望族俱发源于此』。阮元编撰的《广东通志》记载也很简单,『珠玑巷在沙水寺前,相传广州诸望族俱发源于此』。然而,我们的祖先和若干历史学家,毕竟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供考证的资料,本文就是从各种史料中(包括史册,乡土志,名人著述和氏族谱喋等)研究整理而成的,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供关心南雄珠玑巷的各界人士参考。
要研究珠玑巷之所以能够成为岭南氏族的发祥地,首先就得探讨它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渊源。
人们清楚,南雄珠玑巷是位于南雄县城北面十一公里的、长一千五百多米、宽四米多的一条街巷。北距江西大余县城三十二公里,从大庾岭南麓直到南雄县城,道路两旁及周围是一片成千上万亩宽阔而平坦的良田沃野。南雄有名的君子岭山脉在良田的西北,那里过去和现在都蕴藏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君子岭向东南方伸展,由于风化,形成了大小红沙丘陵和黄土山冈,绵延起伏,历来适宜种植花生、烟叶、豆类等经济作物。所以南雄珠玑巷是盛产粮、油、烟、豆和林木柴炭的富庶地方。君子岭旁边有一条小河,蜿蜒流入浈江,多少年来,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通行小船。过去南来北往的人,除了走南雄、大余之间的陆路之外,还可由南雄乘船经韶州抵达广州。从大余乘船经赣州直通南昌、九江。在客观上它具备了交通方便和人类谋生比较容易的优越条件。在君子岭的北面有梅岭天险,可攻可守,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二千年前,越人拒楚抗秦,梅鋗将军曾在梅岭以南的中站地方筑城据守。
自古以来,岭南通往中原必须经过南雄珠玑巷。正如简朝亮撰《粤东简氏大同谱》所说:『南雄州,自北方而至岭外者所必由,或偶旅焉,或久旅焉,吾宗之来有先后,以此故也。』尤其是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以后,便在这绦古道上的沙角村(在珠玑巷旁边)设立沙角巡检。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迨至北宋,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熄,政局动荡,靖东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朝廷在广州置市舶司,发展对外贸易和方便海外友好往来。作为岭南交通要道上的南雄珠玑巷,曾盛极一时,巷内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象一个热闹的小城市。有『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的写照。造就是南雄珠玑巷能够成为岭南氏族发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作者:郭隆钰 来源: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