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亲网-珠玑巷陈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南雄珠玑巷史话

时间:2014-3-6 15:09:10 点击:

  核心提示:( 一 ) 说起南雄珠玑巷,不但广东人熟悉,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并不生疏,广东人和海外广东籍华人都把南雄珠玑巷当作他们祖先的发祥地。前几年,有一位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携带家属来到南雄,在会...

        (  一  )

    说起南雄珠玑巷,不但广东人熟悉,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并不生疏,广东人和海外广东籍华人都把南雄珠玑巷当作他们祖先的发祥地。前几年,有一位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携带家属来到南雄,在会见我们的接待人员时,第一句话就说:  『我的祖籍是南雄珠玑巷,后来才迁到广东开平的。』他要求我们带他去珠玑巷寻根问祖,我们满足了他的要求。
    颤名思义,南雄珠玑巷是南雄县境内的一条街巷。它座落于县城北面十一公里的雄余公路(南雄至江西大余)旁边。周围有一片平坦的稻田和少许黄土山岗,现在仍居住着几百户辛勤的劳动人民,南雄县珠玑镇政府也设在那里。    关于珠玑巷的来历,据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直隶南雄州志》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八二五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谧,因改所居为珠玑巷。』这就是说: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因避唐敬宗庙谧而改名;由于张昌的祖辈张兴七世同居,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朝廷为了表彰其孝义,赐张兴一串珠玑,后以珠玑命其地名。这就是珠玑巷的来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北宋,汴京(今开封)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从驾人岭,到南雄为止,因不忘桑梓,也自称其地为珠玑巷。这一说法较之《直隶南雄州志》记载,显然根据不足。
    南雄珠玑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街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宽四米多,路面用鹅卵石砌成。自从唐朝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以来,珠玑巷是梅关驿道的一个重要墟镇,设沙角巡检。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户商贾,文人学士都要经过珠玑巷。南宋极盛时,珠玑巷的商贩和居民曾经有一千多户。《直隶南雄州志》载有罗天尺的诗云:『南渡衣冠故里余,泪天赢得住烟霞。而今恰似乌衣巷,野燕低飞入酒家。』宋室南迁,给珠玑巷带来了繁荣,但是宋室的腐败,也给珠玑巷带来了大灾难。据说,南宋末年,度宗皇帝赵禥荒淫无道,宫廷有一个姓胡的妃子,对皇室不满,私自逃出皇宫,被当时在杭州经商的南雄人黄某带回南雄珠玑巷隐匿,后被人发觉传到宋室,宋室连下诏书并派兵日夜兼程前来捕捉。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大难临头,巷内居民纷纷南逃广州等地躲避。而隐匿在珠玑巷的胡妃为了解脱群众,当即表白身世,毅然含愤投井自尽,以示抵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血溅珠玑巷』的故事。事后珠玑巷人在胡妃投井的地方,筑塔纪念。相隔八十多年,到了元朝至正十年(二二五○,岁次庚寅)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石塔于井上。石塔高二.八米,实心,八角,七层,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冬至十月,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现在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雄珠玑巷现有的古迹,除上述石塔外,还有三座门楼,构跨巷头、巷中和巷尾。门楼高约五米,宽四米许,巷头门楼上有石刻『珠玑古巷』四字。巷中门楼上有石刻『珠玑楼』三字,巷尾门楼原已倒塌,仅存墙垣,现已重修。这三座门楼,据石碑记载是清干隆年间由民间捐款修建的。石碑还刻有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字。巷中『珠玑楼』上面还有一块石碑,是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国民革命军某部副师长蒙志的题字,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字。
    为了保护古迹和开展旅游业,南雄县人民政府已拨出专款,对珠玑巷和上述历史文物进行了维修。可以预料,南雄珠玑巷将是游客蜂拥而来的旅游胜地,较之昔日,其繁荣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
不解南迁族,人人此发祥。珠玑犹有巷,沙水更名塘。
地古思淳俗,风殊识旧乡。笋舆初过此,敬止念维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