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今台山地区已有大量汉人存在。明代编纂的《新宁县志》,记有宋开禧三年(1207年),原籍广海奇石的老僧应玑写的《灵湖山水之记》:“灵湖在新会南一百五十里,地名鸟峒。峒之西与北,皆青山万叠,山之麓逶逦蔓衍,散为平陆,十余里而至於海。东西亦然。奚谷涧畴亩错杂,人烟团簇。其地曰唐横、曰古龙、曰奇石、曰东畔、曰山头、曰官唐、曰后、曰官田、曰西溪、曰横度、曰西村、曰北陇、曰双门……。湖之周遭,视三里为倍。西山有石,石有仙迹。北有龙祠,乡民水旱必祷焉。……予之师永公,乾道之初,始辟路于龙祠之侧,树以松筠,筑庵居之。由是登览者逮今不绝。”文中所说的乾道之初,是公元1165年,已是宋朝因汴京失陷而南渡长江的第39年了。此时,广海地区已经人烟团簇,且文中之地名,皆为今台山境内的村落。
1958年1月13日,都斛五屋在兴修水利中挖出宋代铜钱1700多枚。1972年10月,在深井碧峰村后的猪头山,发掘出一座南宋石女墓,出土8件银器首饰、铁剑及崇宁、政和通宝的铜钱。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位贵族妇人的墓葬。深井碧峰村,是新会县境西南部偏辟地方。这座南宋古墓的发现,也进一步佐证,在宋代,今台山境内已经得到较大的开发,随着外地人的迁入和本地人的繁衍,已经形成较为密集的居民点了。
1984年11月20日,附城东风陶器厂在蟹山进行基建挖土时发现一座宋代墓葬。这座古墓建筑精致,距地表1.8米深处,铺有一层60多厘米用蚬灰、河沙混合糖水填实的“三合土”,封着一个牢固的石墓。石墓上铺上6块长1.35米、宽36厘米、厚23厘米每块重达五六百斤的石块。石的石块,斧凿精致,结构由石头吻合,十分牢固。石墓出土1件龙泉窑青釉三足炉、1对造型十分精巧的双耳青釉瓷瓶,3件瓷器均完好无缺;还捡到嘉元宝、通宝铜钱各1枚(嘉 为北宋年号,1056—1063年)。墓内有一方砖,用石朱色写的墓记,因年久长期浸水,无法全部辨认,仅知墓主人是一位武官。文物部门鉴定为宋代的石墓。这座靠近台城的宋代墓葬出土,证明早在南宋以前,今台山地区已经人烟比较稠密了。史书上记载,宋代已有官居尚书之李乔木的家眷居留于今台山地区。清末邑人雷泽普著《新宁乡土历史》记,李乔木,汴梁人,宋建炎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绍兴年间因疏忤权奸,谪贬岭南,后在南恩州逝世。其子李玖,奉母侨居新会斗洞。清代道光十九年编的《新宁县志》也记在台城平政街,建有尚书坊,“为宋尚书李乔木建”。由此可见,早在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经过开发的今台山地区,已经吸引不少南迁的中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