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凌村兄弟义士坊”中有“圣旨”二字。“圣旨”是古代帝王下行文书的尊称。最早的时候,帝王下行文书不称“圣旨”,而称典、谟、诰、训、誓、命六种。《事物纪原》中《公式姓讳》云:“三代而上,王言有典、谟、训...
在“凌村兄弟义士坊”中有“圣旨”二字。“圣旨”是古代帝王下行文书的尊称。最早的时候,帝王下行文书不称“圣旨”,而称典、谟、诰、训、誓、命六种。《事物纪原》中《公式姓讳》云:“三代而上,王言有典、谟、训、诰、誓、命、凡六种,其总称谓之书”。如《尚书》就是上右帝王下行的文书,其中就有这种不同的称谓。典是君主的号令,如《尧典》。谟是谋议的话,训乃教训臣民之词,诰为告诫晓喻万邦臣民之文,誓为军旅会盟之书。命为施政授官的命令。刘勰《文心雕龙》云:“古者王言,若轩辕唐虞,同称为命,至三代始兼诰、誓而语之。誓以戒戎,诰以辅政”。如《尚书》中的《牧誓》,就是周武王在牧野出兵的动员令。此后,命的文体淘汰了,令则多为太后、皇太子以及国家颁发法律文书才采用,如《仪制令》、《公式令》、《学校令》等。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制度,皇帝下达文书才称诏,此后,自秦讫清代,皇帝的下行文书多称制、诏,统称则为诏敕谕旨。“圣旨”一词,最早见于汉朝蔡邕《陈政要七事疏》云:“臣伏读圣旨,……”。(《蔡中郎集·外集》卷二)大意是说臣下跪读圣上的旨意。这是属于臣下对皇帝言论的最高尊称。“圣旨”做为皇帝下达文书的专称,乃始于宋朝。《辞源·圣旨》条云:“唐上谕名目有敕旨,至宋代始明称帝命为圣旨”。此后历代相沿至清朝,均称为“圣旨”。这就是宋以前的牌坊不见有“圣旨”,只有宋朝的牌坊才出现圣旨的原因。“凌村兄弟义士坊”建于南宋末年,是宋帝昺下诏的,故称“圣旨”。
宋帝昺年幼,由杨太后临朝,这圣旨当是杨太后代帝昺下达的。所以,当地父老说:“坊中圣旨二字,凤头龙尾,以显示杨太后听政”。其实,这应是隸书的笔意,隸书运笔称“蚕头燕尾”,“蚕头”指逆锋落笔回转成蚕头形。燕尾指收笔提起微尖似燕尾。现在把蚕改成龙,把燕改成凤,并把次序颠倒,遂成“凤头龙尾”。可见我们这位宗亲,想像力很丰富。但是,这位宗亲有一点是说对了,这圣旨确是杨太后代帝昺下达的。
古代遗留下来的牌坊,是历代帝王表彰忠孝节义、功绩和科举成就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级,最高级是“御制”,是由皇帝下旨,并由国库拨款兴建,在坊中央高高刻上“御制”二字,这是最高的褒奖。能获得御制牌坊是很少的,笔者孤陋寡闻,广东似乎没有这一顶级的牌坊。
第二等牌坊,称为“恩荣”牌坊,即由皇帝下旨修建,但说朝廷没有钱,由地方财政拨款去修建,故称“恩荣”。恩荣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李白《鼓吹入朝曲》云:“济济双阙下,欢娱乐恩荣”。(《李太白全集》上册 307页,中华书局 1977 年版)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云:“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诗详注》第二册第 479 页)称端午节皇上级宫人赐衣为恩荣。以后历代因之,把皇帝的恩奖称恩荣。广州市北京路青年文化宫内有“大司成牌坊遗址”,是纪念明朝广东著名学者黄佐,在牌坊中央刻有“恩荣”二字,仅次于御制的牌坊。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有一座“进士牌坊”,建于清朝乾隆七年(1742),为表彰进士徐廷芳而建,牌坊额题“恩荣”。
大埔县湖寮镇西平上村有“奕也流芳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也属“恩荣”牌坊。五华县大坝镇有一座“龙门第牌坊”,建于清朝,也是恩荣牌坊。
第三级是“圣旨”牌坊,即由皇帝下旨修建,但因国库无钱,地方财政也有困难,由村民自筹资金,地方政府派工匠施工。“凌村兄弟义士坊”就属这一类。据当地父老相传,这一牌坊是宋末大司徒令翔龙令招工兴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从资金方面来说,应该是村民自己筹集的。像这一类牌坊,广东有好几处。乐昌县庆云乡户昌山村的“户昌山节孝坊”,建于清朝道光七年(1742),表彰李陈氏的孝行,在四楼正面中央刻有“圣旨”二字。还有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龙潭村纶生白公祠,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也属这一类牌坊。顺德杏坛古塱村有一座“节孝坊”,建于清朝嘉庆二年(1798),正面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也属这一类。
第四级是“敕建”牌坊,即由皇帝口头同意建坊,但没有行文,由族人集资兴建。这类牌坊应该是比较多,但遗留下来却很少。因人们不知“敕建”是皇帝口授,不予重视。相反“圣旨”二字十分醒目,也很荣耀,保留下来也比较多。
在这四种建筑之中,既然都是皇帝批建,实应不分高下。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有差别,发正式公文和口头说的有区别,反映朝廷对这些牌坊的价值评估的差别,而显示出等级的差异而已。
凌村义士坊的“聖旨”
美国三藩市陈立明
二○二三年十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