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汶村庙会”本周举办,来自全世界的汶村华侨赶回参加,本次庙会将举办灯展、巡游、粤剧、舞龙、舞狮、飘色、八音班等各种文化活动。
本周,台山民俗文化迎来了十年一届的重要活动“汶村庙会”,逢丁年为一届(即十年一届),择定农历二月进行,这个已经有近2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最初时称为“做福”,到今年已经是第21届。该民俗活动也是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届“做福”庙会活动仍在继续,共5天,于今天上午举行闭幕式。
庙会起源于村民祈福
汶村,是台山市最大的村落之一。汶村地处台山西南沿海,背山临海,面积7.5平方公里,村内的三圣堂(三圣据称为释迦矛尼、榕树大圣和北帝)被村人称为“大庙”。
据三圣堂碑文考证,汶村始祖陈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在此定居,汶村至今已有835年历史。汶村人历来倡导文明重视教育,孕育出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遗产。
相传汶村有一年发生了瘟疫,为了祈求神灵庇护,村民便抬起庙中“三圣”神像在村中巡游,以驱邪祈福。后来,村民觉得这样巡游太过单调,于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象征吉祥如意的舞龙队伍便加入巡游。
刚开始只有一条龙,鉴于“始祖陈恺葬于双龙山”,又增加了一条龙出游。随着人口增长,村内立了东南西北四个闸门,从此每个闸门出一条20米长的金龙,使“三圣”出巡更具气势,而汶村舞龙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汶村人多财厚,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年,1817年)起,组织更大规模的庙会(做福)活动,规定每年一小巡游,每十年(逢丁年)一大巡游。
除历史原因停顿三次大巡游外,由1987(丁卯)年起,在村中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重新恢复庙会活动,对外则称为汶村村文化艺术节。择日于春节期间举行的汶村庙会,全村海内外乡亲云集,到处张灯结彩。还会举行村民书画作品展览,请来专业剧团一连数晚公演大戏,而最引人入胜的是文艺大巡游。
巡游当天,游行队伍会集中在三圣堂前广场,以6枚地炮轰鸣为号,以七星旗、帅旗、罗伞、水晶牌、彩凤、花篮队为前导,随后是四个闸门的四支队伍,各有金龙一条、飘色四台、醒狮数头,“八音队”押后;海宴镇西新村世交兄弟的舞龙队也来参与助兴,游遍村内的大街小巷以及镇府所在地———鱼地圩,历时大半天。
沿途村民争相“摸龙须”
汶村庙会,俗称“做福”,是汶村的一件大事,3月13日上午的开幕式现场,汶村做福筹委会会长陈建唐宣布第21届汶村庙会庆典活动开幕并致欢迎辞。
台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品高代表台山市委、市政府对汶村第21届庙会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汶村庙会历史悠久,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海内外台山人的高度关注。汶村历史古迹资源丰富,“做福”庙会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展我风采。希望以“做福”庙会为媒,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共同建设更加美丽整洁的村庄容貌和敦睦团结的邻里关系。
作为开幕式重头戏的舞龙巡游,随着领导嘉宾为群龙点睛,整个现场顿时沸腾起来,鼓乐齐响,龙狮共舞。大巡游正式开始,来自汶村、海宴等地的龙狮队伍、飘色的“色仔”“色女”们鱼贯而行。沿途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他们除了站在两边摸龙须,祈祷祝福外,还拿着相机、手机记录下这有意义的一刻。
截至记者发稿时,本届“做福”庙会活动仍在继续,共5天,于今天上午闭幕。活动除了飘色、龙狮巡游外,还可以赏灯观景,还有粤剧表演、书画展览、醒狮梅花桩表演等。
相传在巡游过程中,如果摸到龙须便会带来好运。现场记者看到,几条金龙被围观群众争相摸须;而小孩子也不甘示弱,争着拔龙须、龙鳞,他们回家后会把龙须、龙鳞做成“符”戴在身上,祈求平安。据当地人称,每次庙会都是一场竞赛,看谁摸须最厉害,而巡游的龙到最后,鳞和须往往被拔个精光。
庙会吃素习俗沿袭至今
庙会举办当天,记者看到,整个汶村的餐厅里都只有素食供应。原来,当初举行庙会的时候,约定所有村民都要吃斋,如今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据说,从前村民们都会在庙会开始前一个月就要吃斋,以示虔诚;连从外地过来汶村做买卖的生意人,也禁止销售鸡鸭鱼鹅等食品。近年来,这个“规矩”有所变动,但村民们仍会在庙会举办期吃斋。
记者在汶村较大的餐厅看到,虽然前来就餐的人很多,但只有素食供应。餐厅负责人表示,这是传下来的规矩,村民们都清楚,所以没有人要求吃肉。
“做福是汶村特有的风俗仪式。做福起因是当年村内发生了瘟疫,大量村民因此过世。由此可推断,当年的仪式应当是以驱邪赶鬼为主。经历了这些年,才逐渐演变为现在舞龙、舞狮、巡游、做大戏等比较欢庆的场面。”对于汶村的这个庙会,曾担任台山市博物馆馆长的蔡和添谈了他的看法。
在台山市汶村史文物研究委员会提供的资料里如此描述:清嘉庆二十二年,即丁丑年(1817年),汶村多灾多难,发生了瘟疫。为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村民开始做福。做福为期五天,头一天村民抬着菩萨在村里巡遊,并且开始连续四天吃斋,到第五天才开始吃荤。从此,陈氏后人立下规矩,每十年为一届做福。
“至于为什么十年一次,这个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做福的规模太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而没有办法坚持每年举行。现在,每一年汶村人都会在村里巡游,规模相对较小;而每隔十年,才会做福,各项仪式就会非常正式、隆重。”陈启良说。
探秘
曾是“反清复明”根据地
据台山市汶村镇汶村村委会主任陈建唐介绍,汶村是反清复明的最后根据地。
清光绪十九年的《新宁县志》记载:“王兴,番禺人,少为农,短小精捍,智计过人,群呼为 绣花针 ;明亡,遂散家财,收纳亡命,以计恢复,四方归之。”明朝灭亡后,王兴竖起义旗,占据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一带,抵抗清军,屡败清军平南王尚可喜,被唐王朱律鐥封为左军大都督。
据史料记载,1655年6月16日夜间,王兴部队攻克汶村城,并将汶村城定为明朝南唐王朱聿鐥的首都,改名为“文安城”,并在汶村城内设立南唐王行宫和将军府,并以此为根据地,抗击清兵。
1660年春天,清军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水陆十万兵力围攻“文安城”。那一年,汶村发生饥荒,“文安城”被困后,粮尽援绝,最终失守。见大势已去,朱聿鐥自缢而死。而王兴的妻妾16人也先后自缢而死,最后王兴也引火自焚,至死不降。
从汶村古村护城河上的一座桥上,远远可以看到汶村的东门,上面写着“东阳门”。现在汶村仍然留存有东南西北四个门,被称为“东阳”、“西康”、“南薰”、“北拱”。四个门仍然发挥着进出的作用,但更多是地标作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