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台山陈颍川堂:念祖联谊弘扬传统文化

[日期:2016-11-18]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陈素敏 [字体: ]
古色古香的台山陈颖川堂。
门厅与正厅之间的天井两旁,分别矗立立着一座四角阁楼,名“文昌阁”和“魁星阁”,寓意陈氏子孙金榜题名。
“圣德堂”是整个祠堂最重要之地,里面陈列着祖宗牌位。
正厅进门处是一列屏风。木质地,金黄色雕花,豪华而气派。
各类灰雕、石雕、彩绘非常精致。
墙上的彩绘,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祥瑞花纹,还有传统文化故事绘画。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经历朝更迭、战火纷争,陈氏后人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入粤。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

    台山陈氏当然也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便是陈辉。陈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生于公元1149年,卒于1227年,享年78岁。陈辉生七子:谟、宣、英、恺、闰、图、仁。其中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均有后裔迁居台山,繁衍生息。

    根据相关统计,如今,台山地区的陈凤台后裔就达到15万人之多,同时在海外的台山陈凤台后裔有17万人之多,占海内外台山人口的七分之一。

    为纪念先祖、增强联谊、传承传统文化,2010年,筹资逾2000万港币的陈颖川堂正式在台山市台城沙岗湖开建。如今,一座古色古香的崭新宗族祠堂矗立在人们眼前。

    策划/统筹 钟筱村 傅健 陈淑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记者走访

    仿照陈家祠建筑特色兴建

    陈颖川堂位于台山市台城沙岗湖路及台南路交汇处,正是如今台山新区,台城南区的中心地域。祠堂占地面积6.5亩,仿照广州陈家祠模式及侨乡建筑的特色兴建。

    记者沿着沙岗湖路行驶,在台南路交汇处,便远远可见这座青砖蓝瓦的祠堂建筑。来到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种满了绿树的小广场。广场上左右两角各立一个华表,柱上蟠龙飞舞,饰有流云纹,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气韵。穿过广场,踏上阶梯,便是祠堂。拾级而上,只见台阶中央饰以宽1米、长2米的双龙戏珠浮雕,雕刻细致,栩栩如生。

    登上台阶,便可一览古色古香的大祠堂全貌。祠堂以青砖蓝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展现了传统侨乡建筑的特色。

    因尚未剪彩,门前的匾额仍以红布遮盖。但风吹布掀之时,可看见“陈颍川堂”四个大字。匾额两旁挂门联:德修百行,文范千秋。显示了台山陈凤台后人对陈凤台的尊崇。

    陈颖川堂是传统的“三进”建筑。门厅端放着福、禄、寿三尊神像,一旁的墙壁刻有捐款名录。正厅是一列木屏风,金黄色雕花,豪华而气派。

    后厅名为“圣德堂”,是整个祠堂最重要之地,陈列着祖宗牌位。

    整个祠堂的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布局。

    整个祠堂最特别的设计,是门厅与正厅之间的天井两旁,贮立着两座四角阁楼,分别为“文昌阁”和“魁星阁”,寓意陈氏子孙金榜题名。

    广州陈家祠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而陈颍川堂的各类灰雕、石雕、彩绘等也是美轮美奂。最特别的是墙上的彩绘,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祥瑞花纹,还有传统文化故事绘画,展现了陈氏后人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之意。

   后人说祠

    海内外陈氏宗亲热情捐资

    “新建这个祠堂,目的是集纪念先祖、宗亲交流、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台山市颍川联谊会副会长陈文俊接受记者时表示,其实早在2000年,台山的陈氏海内外宗亲就成立了颍川联谊会,酝酿兴建纪念馆。经过多年的筹款、推动,直至2010年整个项目才真正动工。

    台山陈氏的祖辈源自河南颍川。颍川郡太邱长陈实(103—186)德高望重、名倾天下。当时,族人起了一个堂号,称颖川堂。故台山的陈氏宗祠,也称为“陈颍川堂”。

    “台山陈氏宗亲素有热情侨务、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根据广州陈家祠史料记载,1888年,72县陈姓以认领神主牌位交付银两的形式,捐资兴建广州陈家祠。当年各县认领神主牌位并交付银两的共有5959个,其中新宁县,也就是台山,就有1277个,可见台山陈氏先人也为兴建广州陈家祠做出了重大贡献。”陈文俊说,随着台山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为了让台山海内外陈氏后人有一个恳亲祭祖之地,因此他们发动台山海内外陈氏宗亲筹建祠堂。整个项目筹集资金超过2000万港元。无论是台山本地,还是省内各地,以至香港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陈氏宗亲,都出了一份力。

    “整个项目的要求都非常高,当资金问题解决后,就开始了祠堂设计。为了达到既具有宗祠特点,又有岭南和侨乡文化特色,以及为台山增添文化设施、靓丽景点的目标,我们特别邀请了台山建筑设计院仿照陈家祠进行设计。”陈文俊说,目前项目已经验收竣工,不少参观者赞不绝口。

    先贤名人

    陈宜禧为民办铁路第一人

    陈氏自宋朝由珠玑巷迁入台山开族以来,经历七百余载,人丁兴旺。如今,台山的台城、白沙、冲篓、斗山、广海、大江、汶村等镇都有陈氏后人。历代编纂的《台山县志》记载的明清时代举人陈姓11名和进士1名。

    台山陈氏远赴外洋谋生开族者亦不少,名人也有很多。陈宜禧就是其中最著名一人。陈宜禧(1844—1929),斗山镇朗美村人,少年家贫,以卖髻绳、针、钮为生。1864年,他赴美在西雅图火车站当清洁工、筑路工。1889年,陈宜禧组建广德公司,自任总理,包工承建北太平洋铁路工程。他先后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筑路经验丰富。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宜禧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当地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先后共筹得股金425万银圆,并于1906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陈宜禧被推为总理兼工程师。历经14年的施工,民国九年(1920年),建成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写下了我国自力建筑铁路的光辉史页。

    陈宜禧享年85岁。如今,在台城街道,铁路台城总站的旧址仍矗立着其铜像,以志其功。

    踏入改革开放后,台山旅外陈氏宗亲情牵桑梓,热心兴办公益事业。学校、医院、桥路、养老等方面,都有陈氏宗亲的身影。根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陈氏宗亲捐建和资助的项目就达到600多个,为家乡的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专家评说

    台山市志历史学副研究员黄剑云:

    祠堂文化是宗族凝聚力的最佳体现

    不同于过去的老祠堂,台山陈颖川堂是新建的宗族祠堂。现代社会里,新建宗族祠堂的现象并不少见。陈颖川堂集台山海内外陈氏宗族力量所建,是一个典型代表。

    兴建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过去,我们的宗族祖先不断迁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新的地方定居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呢?就是靠祠堂文化的建设。一个地方有了宗族祠堂,有了父兄长者主持,就像是有了一个家,很多困难都可以在这里解决。过去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不能办的事,祠堂都可以办得到。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体现着尊卑体系,也是传统文化的尊老的体现。演变到今日,那就是宗族和睦的基础。

    台山人出国较多。即便在国外,也有不少的宗族办公之地,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和祠堂相似。陈颖川堂作为新时代宗祠建设的代表,也是中国民族宗族凝聚力的最佳体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台山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