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缅怀陈毓铮】海外搞信访华侨带枪来

[日期:2015-05-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p>    陈毓铮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p>

陈毓铮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人物档案

姓名:

年龄:69岁

籍贯:出生于台山汶村

身份:曾任台山县县长、阳江市副市长、广东省侨办主任、广东省侨联主席

事迹:他第一个走出台山,在美国升堂解决信访问题,赢得华侨信心。他筹建了台山文化新区,促进了台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今,他已经退休,仍然心系家乡,一心想修好华侨史。

经典言论

“我心中的华侨史跟意识形态是没关系的。政治是阶段性的,历史才是长远的”。

家庭成分不好的大学生、海外关系复杂的技术工人、把信访移到海外去的县长、心系华侨史的侨办主任,69岁的陈毓铮过去大半生的经历与“华侨”两个字紧紧相连。回忆起在台山进行的文化新建设,他说主要得益于台山是侨乡,他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县长”不过是听从了华侨的一些建议。

时至今日,他仍然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经济也是一种文化,经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依托,就是泡沫,是空的。”

经委副主任当上代县长

“我从小就有华侨的概念”,陈毓铮三个伯父两个舅舅都在美国,家庭“海外关系复杂”。因为这个海外关系,上世纪60年代进大学的他无法入党。“那个时候,有海外关系是不能在单位担任一把手的,也就说你不能做厂长,不能做车间主任”,1969年,“背着海外关系包袱”的陈毓铮从华南工学院毕业,回到台山当了一名技术工人,一当就是11年。陈毓铮说,由于家庭成分和海外关系,他从来没有想过当官。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他居然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变成了县经委副主任,任县经委副主任3年后,1984年他当上了台山县代县长。对于这猛进的仕途,陈毓铮连用了几个“不明不白”来形容。“我没有好的背景,要有只有差的背景”,他说,对于仕途,他秉持的态度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选你你就上,从来不主动争取当什么官。”

谈及任台山县长期间建立的文化新区,陈毓铮说:“我以前都没多想,做了就是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他的前任当时已经建了一个科学馆,他当县长后,县委班子又提出文化新区建设,建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大学、群众艺术馆等。

陈毓铮说,台山能够在全国率先重视起文化建设,是因为听取了华侨的意见,华侨重视文化传承。“他们的视野比我们开阔得多。”他很早就意识到,搞不好华侨文化,就做不好县长。华侨讲究传统根基、认祖归宗,都喜欢家乡的文化,如果不把家乡的文化发展巩固起来,就辜负了侨胞的期望。

接访华侨累晕在沙发上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要获得华侨的充分信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据当时的媒体报道,1986年陈毓铮前往美国“升堂”,5天接访了500多华侨,最后晕倒在沙发上。

“不是连续5天。”陈毓铮说,不过当时确实自己是第一个提出来要把信访工作做到海外去。“那时候海外反对中共的势力还非常大,很多华侨社团已经被国民党控制了几十年。”他说,他记得他到美国三藩市的时候,当地4份报纸只有1份正面报道了他的访问,其他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在接访中,“有3个华侨带着手枪去见我,坐下来的时候就把手枪摆在桌上。”他说,事实上,即便是他自己家族的海外亲戚,也有一些是支持台湾方面的。

“但是我不管这些,只要是有我们台山人的地方,只要是我们台山人建的社团,我都去”,自此,他先后去了国外10次,最长的一次去了50天。华侨对大陆的信任,其实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陈毓铮说,去海外停留50天那一次,他的身份其实已经不是台山县县长,而是阳江市副市长。“我开玩笑说,我是伪县长”。在台山县长任上不到4年,他被组织部门调往阳江市担任副市长。

“我不想去,在台山还有很多事没做完,在台山可以听广东音乐,孩子也还小”,他说,他也向上级表明了态度,并不希望有这种提拔,不过最终未能如愿。

到了阳江,陈毓铮并没有断了跟台山华侨的联系。“我离开阳江的时候,市府办的人说,4年一共有108批次的华侨来阳江看我。”

想修一部百年华侨史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华侨工作的积累,陈毓铮从阳江调到广州后一直没有离开华侨工作。在文史馆工作的时候,陈毓铮就开始思考编写一部华侨史。到了侨联主席任上,他开始计划“三个五”工程:要在大学里选拔50个教授,用5年时间,花500万基金来修一部中国百年华侨史。他说,当时的想法是,这500万通过华侨来捐赠,不用任何政府组织的钱。

“我心中的华侨史跟意识形态是没关系的,大陆、香港、台湾现在的华侨史都有各自意识形态的影响”,他说,他虽然知道历代写史的人没有好下场,还是希望有一部华侨史能反映海外华侨的真实情况。“政治是阶段性的,历史才是长远的”。遗憾的是,他想要编的华侨史一直没有完成,这让他耿耿于怀。

为什么他能迅速被海外华侨接受,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都特别尊重传统。“我在侨办时,只要有华侨建立海外广东音乐社团,我就拨钱给他们买设备。”虽然很多人不看好粤剧的发展,但他认为,总会有人愿意去传承这些。“有个三十几岁的台山女华侨,唱《昭君出塞》非常好,她不会粤语,是用英文语音标注的,我们的华侨就是这样爱传统文化。”

到哪里都带着老母亲

陈毓铮一直认为,在外华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比国内好,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都特别尊重,即使在广州,岭南文化、粤剧都比不上国外发展得好。而提及台山出的一些名人,陈毓铮特别自豪,他认为台山在文化的传承上比广州要好。

“就是在‘文革’时期,家乡也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习俗”,陈毓铮说,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台山并没有断,而他自己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样很深。被称为孝子的他到哪里都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几十年没有分离过。“这没有什么,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我爸爸去世早。”他说,他自己现在也和儿子住在一起。直到2004年,陈毓铮才开始对外公布他是陈凤台的后人,“我是陈凤台第四子的25代孙。”他说,凤台文化的核心就是孝道、爱国、爱读书。

被问及在台山时期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时,他说,“我没什么成就感,我只是做了一些事情,对得起乡亲父老、对得起自己而已。”

“老了就非常想念家乡”,陈毓铮说,现在在广州和儿孙一起生活,他闲暇时就会去一些粤剧私伙局参加活动,弹弹拉拉,但他更喜欢台山的广东音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