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陈垣故居

[日期:2012-07-20]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丁田发 邓少军 [字体: ]

 

偌大的陈垣故居,其实只是“宁远堂”的一小部分。  江门日报记者 丁田发 摄

陈垣先生与毛主席的合照被放在馆内显著位置。江门日报记者 谢礼鸣 摄

  陈垣,字援庵,1880年生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自幼好学,自学成才,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推崇。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陈垣故居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坑塘村虎山脚下的宁远堂,宁远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江门少见的清代私家庄园。2004年这里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蓬江区曾于2010年举行隆重庆典,纪念国学大师、宗教学大师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陈垣故居现已修葺完毕并重新开放,新建的陈垣纪念馆也已向公众免费开放多年。

  近日,记者对陈垣故居进行了走访,试图为读者还原陈垣故居的原貌并为我市名人故居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现场

  故居修复如初

  近日,记者从市区沿江沙路往广州方向,过了江沙收费站就可见到路边立着的“棠下镇石头村和陈垣故居”的指示牌。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引导我们进入陈垣故居。陈垣故居三面环山,目前对外开放的一排四幢青砖平房建在中间高地之上,前面池塘掩映,周围矮石低树,草木葱郁,风光清幽。近年来,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保护、修葺和完善,这里已经是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后人凭吊先贤的旅游胜地。

  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垣的半身塑像。陈垣着中式衣袍,长髯低垂,两眼平视前方,眉目间透露着威严肃穆。塑像下方“陈垣校长像”五个毛笔大字遒劲有力。陈垣曾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该塑像便是北京师范大学广东校友会为了纪念自己的老校长所立。走进中厅,横梁上“老如松柏、金玉满堂、少若芝兰”几个金字闪闪发光。

  这里所看到的,其实只是宁远堂的一小部分,陈垣故居实际是陈氏家族庄园“宁远堂”的三宅。宁远堂三面环山,前有果园、太和堂(免费派发药品处)、游泳池(现故居前池塘),中间有供9个儿子居住的12间民居、自来水塔、书馆、大厨房,后有花园、凉亭,俨然一处山间庄园。

  陈垣故居就是12间民居中的1间。这是一处清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单层平房,一厅四房两廊,厅前有天井,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其西侧刚刚修建完成的陈垣纪念馆,所在地是早年毁坏了的四宅。

  据蓬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伟垣介绍,陈垣纪念馆的兴建,建筑设计上注重与陈垣故居融为一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故居原有建筑风格。

  问题 故居内文物资源匮乏

  “经过政府各级部门的努力,陈垣故居已基本修复如初。”陈垣故居管理方负责人梁冬梅告诉记者,当前陈垣故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陈列的文物资源匮乏,游客感叹可看的内容不多”。

  “故居内的文物大多来自陈垣后人的捐助,陈垣家族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如何让他们了解陈垣故居、发动他们为陈垣故居捐赠文物是我们正在努力突破的问题”,梁冬梅说,而今故居内充实完善了介绍陈垣先生的文字资料、生平照片等,其中,有近30件陈垣文物实物十分珍贵,其中包括陈垣弟子——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启功先生在90岁高龄时为恩师铜像撰写的传记原稿;1949年陈垣在辅仁大学为历史系学生批改的作业原件;陈垣的手稿原件等等。据了解,这些文物均为近一两年来,市博物馆、蓬江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从陈垣的亲属、学生及北师大校友会处征集而来,十分不易。

  梁冬梅介绍说,针对陈垣故居陈列的文物资源匮乏等问题曾有学者建议我市文化部门可设法与陈垣的后人、学生及其曾任教过的大学进行联系,争取找到一些与陈垣有关的文物,扩展陈垣故居的文物陈列。石头村里的很多人可能也与陈垣同属一个家族,可以将陈垣的家谱陈列出来。在展示国学大师的风范时,也不妨找一些当年的老报纸、当时的名人对陈垣的评价文章等同时陈列出来,丰富文物的可读性。“这位专家的建议很具体,我们也正在为此努力”,梁冬梅说。

  困境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梁冬梅告诉记者,今年1至6月份到陈垣故居参观的游客量还不到4000人次,一年下来的游客量很难突破一万人次。“游客量少跟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关系很大,但是若游客量大幅增加也势必加大了我们管理上的难度。”

  棠下镇石头村委会副主任陈荣娣说,而今专职在陈垣故居工作的导游、清洁员、保安加起来也只有6人。“如果游客量增多,以我们现有的人力是比较难以管理的。”陈荣娣说,村里一方面希望以陈垣故居等文化名人带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则又担忧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在管理上可能会面临种种问题。

  “通过近几年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陈垣故居的重要性,但是要附近村民主动出让用地又是非常不现实的。”梁冬梅说,原始的“宁远堂”比现在陈垣故居要大几倍,但由于历史原因,“宁远堂”内的建筑和用地历经反复,曾经分给不同的村民使用,有些故有的旧房子都被拆了。

  “即使已经圈到故居内的用地,其使用权仍较为复杂。”梁冬梅说,在故居9宅后的那排住房和用地现为村民所有,其中一间房子还住着两位老人,拿回这些用地肯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据悉,为保护和开发陈垣故居,蓬江区正积极投入资金支持,准备全面恢复宁远堂后花园部分,修好围墙,并安装安防系统,使得陈垣故居整座建筑作为省文保单位相对独立。

  陈氏后人 希望尽早“恢复故居原貌”

  在陈垣故居的保护上,陈垣家族及其后人极力呼吁恢复该故居的原貌。陈垣的侄儿陈珍广说,故居原来是什么样,就应该恢复成那个样子。“现在故居只剩下了前面一排房子,房子后面非常荒凉。”

  “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将来包括当地政府在内的各方可以出点钱,搞一个类似于‘宁远堂纪念馆’之类的陈列馆。”陈珍广说,建一个这样的陈列馆并不是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陈垣,讲“宁远堂”也就没有意义,而保护好陈垣故居,其实也是保护了当地的文化资源。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智超是陈垣之孙,他非常赞同陈珍广的这种观点。他认为,应该要把“宁远堂”整个范围好好修整一下。“以前在土改的时候,把一些房子分给了村民。”陈智超说,现在故居的模样跟以前的建筑原貌及周边环境有点“不适应”,以前故居周围的空地上不是种花草,而是种了药材。种药材一方面可以用来给村民治病,一方面也有观赏意义。

  陈智超说,有关方面可以考虑让在“宁远堂”范围内的两户村民搬迁并妥善安置,然后种上药材,并且积极地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样可以充实陈垣故居的文化内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