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凤台古墓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的墓冢,它和广州陈家祠有关联。据陈氏家谱记载,广州陈家祠就是陈凤台后人所建。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所以能筹集巨资兴建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成为一座代表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建筑群。
Abstract: Fengtai tomb located in Tiantai Mountain of Qinxin county,Qingy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was the tomb of Chen Fengtai whom was the Presented scholar and Jianyi Dafu in Song dynasty and connected with Chen Ancestral Temple in Guangzhou.According to Chens genealogy records,Chen Ancestral Temple was built by Chen Fengtais descendants.Chen is the first common surname and the status of distinguished families in Guangdong,Qing dynasty,so they could rai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money to build the largest and most beautifully decorated hall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of decorative arts complex.
四年前,清远的陈文镜先生到广州陈家祠找我,他说在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发现了一座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的古墓,而这座古墓和陈家祠有关联。据陈氏宗谱记载,陈凤台有七个儿子,均有功名,称之为“七子流芳”。因不愿意远行为官遭贬谪,后来,七个儿子都南迁到新会、台山、阳江、鹤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陈凤台后裔在广东地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清代以来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到港澳台和海外谋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天陈凤台的后人已有上百万人之多,而且从古至今陈氏后人出了不少名人学者和富商。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广州陈家祠建好后,陈氏族人还专门派人前往天塘山陈凤台的古墓拜祭,并留有四支华表等遗物。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国家多难,战乱不断,交通不便,后代分散,再后来又因避封建迷信之嫌,陈凤台古墓慢慢衰落,甚至被人遗忘了。
在陈文镜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离广州100多公里的清远市清新县的天塘山,此山海拔一千多米,是清新县的第二高锋。天塘山雄伟而陡峭 ,往山下望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看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緑,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在陈文镜先生的指点下,我们发现高山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毫不显眼的古墓,墓地简檏自然,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极少人工修造的东西,真是天生福地,在一片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显得十分和谐。
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巅,墓前竟有一眼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陈文镜先生告诉我,当地人称此水塘为状元湖。湖水来有影,去无踪,终年常清,即使是大旱之年,湖水也不会乾涸。陈文镜先生还拿出陈氏族谱,上面有这样的描写:“(陈凤台墓)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可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到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陈凤台古墓安葬于此,真是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凤台祖山墓图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凤台祖山在清远县,土名龙潭“飞天蚕形”,原名“蒙里驿”, “落地金钱”形宝字穴,由佛山过小塘直扺西南墟至黄塘约三十里,至芦苞约二十里,至大塘石角约三十里,至径口约三十里,至龙颈约六十里上沙河约四十里,至龙潭约二十里。到飞天蚕形山脚一带,俱名龙潭,直上山顶名天塘,由山下而上约七里。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陈凤台古墓和广州陈家祠还有一段不解之缘。据《凤台祖山墓图记》记载,“光绪十九年癸已,建筑陈氏宗祠于广州省城西关,有堪舆熟识此山名,绘图报到,同往重修,各房签捐立赏,三年一祭,由省西关宗祠办理。”
陈姓出自妫(音:gui)姓,其远祖为舜帝,始祖为妫满。周朝时,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国,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又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后代一部分以国为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为姓,姓胡,因此,胡、陈同源。陈姓的发源地在妫满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后来,陈国动乱,陈氏有几次外迁。到了东汉时期,陈氏家族出了一个名士叫陈实,为河南颍川郡人,当过太丘长,世称陈太丘公。陈实为人平正,德行高洁,不受高官厚禄,隐居丘山,享有盛名,备受时人推崇,名闻当世,《后汉书》有传。陈姓在河南颍川不断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陈姓历史上重要的颍川陈氏,后来,其分支传至广东。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广东陈氏大多数是颍川陈氏分支,也以颍川堂为堂号。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场所,又是代表其宗族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祠堂可分为宗祠、家祠和合族祠等。宗祠是人们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场所;家祠是同族族人中各家各户供奉和祭祀各自直系祖先的场所;合族祠往往规模较大,多是几县、十几县甚至数十个县同族族人共同集资修建的供奉和祭祀本族始祖及举办宗族事务的场所。
为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光宗耀祖,拜祭祖先,宗族联谊,也为方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
建合族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笔巨大的经费。由于筹建陈家祠的倡议者是陈氏名流,在南粤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因此,倡议一出,立即得到广东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海外陈姓华侨闻讯也纷纷慷慨捐资。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兴建陈家祠光宗耀祖的热潮,很快就筹集到一笔巨资。根据《陈氏书院章程》我们可以瞭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其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买地建造陈家祠的款项即来自各地陈姓族人用于购买牌位的捐款,并设专人管理这些款项。陈家祠后进大厅及东、西厅的十一个神龛中共供奉有神主牌位一万余个以上,可见当时题捐牌位之踊跃,而陈家祠也因此筹集了许多的资金,为建造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筹集了经费和购置风水宝地之后,陈氏族人又从南洋、海南岛一带选购了一批直径达80厘米、高10余米的坤甸木等名贵的木材,还从东莞、南海订制了一批优质青砖和麻石,并决定遍请全省能工巧匠,以最优的规划、最好的材料、最豪华的装饰、以及广州最有名气的建筑商号——瑞昌、时泰、刘德昌、许三友等共同承建陈家祠。在陈氏族人和建筑商的共同努力下,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家祠终于落成,历时七年。
陈家祠是一座代表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风格的艺术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规例,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祠堂建筑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总占地面积36600平方米(包括部分田地)。陈家祠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由十九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之间以庭院相隔,长廊相连,厅堂轩昂宽敞,庭院幽雅秀丽。平面以中轴线建筑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前门、中堂、后寝”的型制,采用“五路三进”两边对称的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配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慨,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建筑的格局。整体建筑外面建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看似寻常,实则含蓄隽永寓意深远。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视线狭窄,只看见蔚蓝的天空和浮动的白云,高耸的山墙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灰塑,代表着富贵和祝福。青云巷南北贯通,层次递进,连接的建筑前低后高。青云巷本来是为祠堂的防火而设立的,但建筑师亦赋于其灵性,一级比一级高,即取其吉祥之意,希望陈氏弟子通过青云巷就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建筑外围每边设边门四个,以连廊贯穿整座建筑,通向前院、后院、东院和西院。院外以青砖外墙围合,远远望去,陈家祠一组古建筑,山墙高耸,脊饰华丽,典雅大方。在清代西关恩龙里一片低矮的平房和田地中,陈家祠巍峨壮观,鹤立鸡群,气派非凡,充分体现出陈姓在广东首屈一指的望族地位。
在书院正门口的两旁,有一对连座高255米的大石鼓,鼓面直径14米,石鼓基座精雕细琢,刻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雕图案。在封建社会里,宗族中必须有人获取功名和官位,才能配设置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位越高,石鼓是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和体现着其门第的高贵和社会地位的显赫。据民间传说,这对石鼓还颇有点来历,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倡建陈家祠的广东东莞陈伯陶,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得到了陈氏祖宗的荫福,在京城殿试中犹有神助,发挥极为出色,一举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喜讯从京师传到南粤,陈氏族人兴高采烈,认为是祖宗保佑,陈家的风水显灵,于是请技艺精湛的石工打制了一对石鼓,在祠堂大门前树立作为纪念,光宗耀祖。这对石鼓既巨大坚固,又庄重文雅,精致美观,为陈家祠增添了不少风采。
广州市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祠堂建筑,也是全省观众最多和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它曾被评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陈家祠中轴线的建筑物即将完工的时候,恰逢广东东莞的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喜讯传来,陈氏族人更加认为是建祠的风水显灵,是祖宗的福荫。于是,到光绪二十年 (1894年),陈家祠已经建好后,陈氏族人为了慎终追远,弘扬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组织了重修陈凤台墓。这次重修,对原来的墓地进行了整修,但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留原来面貌。同时,陈氏族人还定下了三年一祭陈凤台古墓的规定。另外,为纪念这次维修,陈氏族人还专门在墓前的水塘旁边立了四支华表,华表用建陈家祠时同一种石料——麻石做成,每支高两米半,上面刻着陈氏后人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受朝庭钦点的文武官员的名单:
光绪壬辰科(1892年)钦点探花及第 陈伯陶(东莞)
咸丰癸丑科(1863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陈兰彬(吴川)
勒封绥靖伯 陈仲真(台山)
崇祀郡学乡贤父子解元 陈遇夫 陈翰(台山)
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编修 陈华褧
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陈昭常(新会)
同治乙丑科(1865年)钦点蓝翎营用 陈朝光
光绪丙子科(1886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英刚
光绪癸未科(1883年)钦点金殿傅胪 陈炽昌(中山)
光绪庚寅科(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远超
同治辛未科(1871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朝卓
从以上的名单可以看出,华表上刻有名字的陈氏族人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定的影响。
陈伯陶,1855年在东莞出生,1892年中探花,被清政府任翰林书院编修,江宁提学使,广东教育总长等职务。后来,李鸿章和陈伯陶代表清政府与戈登将军签署了《拓展香港新址专条》。这也成了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证据之一。陈伯陶一生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在那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也只能“剜肉医疮谋国计”(摘自陈伯陶诗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陈伯陶移居香港九龙官富场,开始潜心著述,其中代表作有《胜朝粤东遗民録》和《东莞县志》,从1911年移居香港到1930年辞世,在香港长达二十年。
陈兰彬,生于1816年,1853年中进士,曾在清进任刑部主事。1858年管理洋务,1872年后,率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