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关于陈宜中的后人

[日期:2012-05-21] 来源:温州市政协  作者:佚名 [字体: ]

  陈宜中是温州永嘉(今温州市中心区)人,生于宋理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你问现在温州还有没有他的后人?我很惭愧,我找了许多年都没找到。温州有本《陈氏宋谱》上面记载陈宜中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秉燔,小的叫秉蜃,已注明“从广王丙舟次金井湾病逝”,也就是说在南宋灭亡前就已死于广东。从世系图上看,两人名下子孙很旺,但从时间岁数检验,都对不起头。我猜想这是修谱时做了“顶嗣”处理。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多的,例如文天祥牺牲后,由于长子佛生、次子道生已先后夭折,他的弟弟就让自己的一个儿子顶嗣给文天祥,后来有个自称是文天祥之孙被元廷任命为温州路总管的文富,其实不是文天祥的血脉。陈宜中真正的后人到底在那里?我还在继续寻找。
  你们那边说陈宜中的母亲杨氏葬在漳州东山,陈宜中让他的长子陈元朴留在岛上守墓,至今敷衍了四千多人。这个我不敢肯定。因为根据温州《陈氏宋谱》记载,陈宜中的父亲娶过两个妻子,先娶黄氏,再娶杨氏,黄与杨年龄相差20岁。黄氏无子,卒于咸淳甲戍八月,谱上未载墓址。陈宜中与弟陈自中都是杨氏所生,杨氏生于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谱上未载卒年,但已证明她和陈父合葬永嘉十四都八里云霞岙。黄太夫人逝世,陈宜中回家守制,朝廷却强令他返回临安,第二年太皇太后还曾亲自写信给陈宜中的生母杨氏,要她劝说儿子服从命令,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有史料说,南宋抗元力量的大本营从温州向福州转移时,陈宜中母亲的灵柩被放在船上运出去。这灵柩里装的应是黄氏,而杨氏当时还健在。至于陈宜中的大儿子是叫秉燔,还是叫元朴,有没有留居东山岛?我想最科学的办法进行DNA鉴定。这样做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到陈宜中的遗骨。这就很难了。七百多年来,几乎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在民族战争最激烈的时候,陈宜中逃跑了!有的人说他逃到占城(今属越南)去了,有的说他逃往暹逻,也就是今天的泰国。但又谁都没有亲眼看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曾找过越南和泰国的史书,都没找到他的影子,仅仅在十三、十四世纪之间,越南人黎则写的《安南志略》,中找到一条信息,说到南宋的吏部尚书陈仲微奉命出使越南“召宋丞相陈宜中”。结果陈宜中没有找到,他自己倒入了安南藉。稍后,元朝军队横扫东南亚。元朝统治给者下令彻底搜查陈宜中,也毫无结果。陈宜中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迷。
  福建东山陈姓人认为自己是陈宜中的后代,还有湖北靳春田姓人说他们的始祖是陈宜中,说陈宜中后来从暹逻辗转回国,改名田梦罴,隐居在江淮间。不管将来的考定是什么结果,凭他们敢说自己是陈宜中的后人,这就已让我很感动了。陈宜中的名声,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已被一些人糟蹋得一塌糊涂,直到今天,还有人开口闭口骂他是小人,骂他玩弄权术,临阵逃跑、不忠不孝等等,想不到在偏远一角,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为他忍受无穷的讥笑和污辱,这大概也可叫天地不负忠良吧!
陈宜中的为人
  今天的人对陈宜中的认识,多半是看了《宋史》描绘的陈宜中形象。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所谓正史上的“陈宜中”其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百般丑化的结果。
  陈宜中的祖先是四川成都人,后经福建迁入温州,到了他祖父陈景彦那一代,陈家已是温州西郊“名重缙绅间”的耕读之家。元朝国史院编修刘赓,在延祐五年(1318)一月写的《永嘉陈氏世德碑》里说,陈宜中的祖父自幼知读书,“居隐而终”,一步也没有进过城府。陈宜中的父亲也一样,有人劝他想办法进入官场,他回答说:“你有办法你自己去用吧!”一句话就把人家给顶了回去。
  《宋史》编者不采纳这些正经史料,偏偏采信虚构的传奇小说,取之小说偏偏又不照搬,竟然重新虚构一个故事。通行本《宋史•陈宜中传》的结尾这样写道:“宜中为人多术数,少为县学生,其父为吏,受脏当鲸”。宜中就给温州太守魏克愚写信,要求放了他父亲。魏不听,坚持给陈父判了实刑。其后,宜中为浙西提刑,克愚郊迎,宜中报礼不书衔,亦云部下民陈某。克愚皇恐,不敢受,袖而谢之,后来魏发事被贾似道罢官,再后来又劾,贬严州。魏从“废罢家居”到“贬”到“死”,都是陈宜中给害的。
  那么,事实真相是怎样呢?据《温州府志》记载:魏克愚是宝祐三年(1255)来守温州,当年就被王克谦取代。那几年温州人的生活过得很艰难,惊动全国的大事件就有二起,一是宝祐元年饥民被迫下海为盗,一是宝祐四年,驻守温州的军队因不满官府克扣军粮发动哗变。这时候的陈宜中在太学读书已六年,早已过了当县学生的年龄段。宝祐四年,宜中与同学刘黻等六人冒死上书攻丁大全,要求惩治腐败,时论誉称六君子,接着就都被开除学籍,宜中被押送建昌拘管。到吴潜执政给他平反,再到景定三年(1262)进士及第,没有任何原始史料证明,陈与魏有何接触。到宜中当上绍兴府推官,魏克愚已任浙西安抚使,两人级别悬殊,却不是上下级关系,又一在浙东,一在浙西,没有任何利害冲突。到咸淳四年(1268),陈宜中当上浙西提刑,时间又过了七年,魏克愚早已离开浙西,《宋史》居然不顾事实,把魏写成是陈的部下,让魏去郊迎,“皇恐”,纯以主观臆测来代替事实。
  那么陈宜中“父为吏”的史源在哪里,作者是根据什么编织文字的呢?你很难想象,竟会来自一篇传奇小说。那就是周密《癸辛杂识别集》里的《陈宜中父》小说的实际内容没有半个字言及陈父。我怀疑这题目是被什么人改过的。故事中出现的“陈宜中之先”,辈分模糊,但说陈宜中是先人的孙子,或意在指向陈宜中的祖父。故事这样开头:“陈宜中之先为吏,每以利物为心,日计所及,以钱投火缶中,一钱为一事,久而不可胜计,人多德之。尝负官钱在圄,属其孙往贷于葛宣义。
  故事较长,不引了,但有必要把几个关键词作一注解,利物一词,出自《易经•乾》:“利物足以合义。”意思是说“利,为天地阴阳相和,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君子体现天地的“利”德,以利物之心与人相和而不争,就足处事得宜而合乎义。
  小说中的“陈宜中之先”以助人为乐,尽管自家的开支每天都要精打细算,但一见到紧急求助的“火缶”时,他都全捐上一块钱,日子长了,谁也算不清他做了多少善积了多少德,他的慈心获得了众人的感激和敞仰,也感动了当地富商葛宣义。所以在“之先”自己落难时,向葛氏借钱去还官府贷款时,葛氏不嫌他家贫,不但给借了钱,不主动担了他的孙子的学费,甚至把女儿许配给这位受他资助尚未成年的读书郎。这个传奇故事写了“陈宜中之先”的高尚品德和葛宣义的慷慨和诚信说的是好人终得好报。虽然凭空给了“陈宜中之先”一个“吏”的身份,编造了“负官钱”坐牢之类情节,却不见得有何恶意。宋代国家扶持农业的措施中有这么一条:农民缺之粮种耕牛的,由地方政府给借官钱,帮助他渡过难关(见《宋史•食货志》上一)。“陈宜中之先”因家里穷又慈善损款,拖欠了官府贷款,以致被拘身偿债,原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宋史•陈宜中传》把“负官钱”改为“受脏”,一个该上天堂的大善人被打入了地狱,再按到一个真人身上,就成了千古奇冤。一部国史,不加甄别地采信传奇故事已很不应该,加上再度虚构到了人妖颠倒的程度,,这种无行史官的行为就构成犯罪,所谓正史就成了歪史。
 关于陈宜中逃跑问题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引据的料很多,而史料和我的考证又是纯学术性的,怕会倒你胃口。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宋史》写陈宜中逃跑全是证陷不实之词。你想听听?那我就说个大概。    
  陈宜中被诬陷临阵逃跑有两次。一次是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具体时间一说是正月十一日,一说是十七日夜,一说是十八日夜,一说是十九日,众说纷纭。但是,许多真实可信的史料证明:那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战略转移。南宋英勇不屈的抗元阵线,在这年正月初二太皇太后决定向元蒙俯首称臣之后,分期分批撒出首都临安。最早离朝。前往福建做接应准备的是参知政事陈文龙;接着是张世杰抢在元蒙在路军张弘范、范文虎部封锁钱塘江口之前,率部会合水军撒至舟山,尔后由杨亮节、俞如珪分别护送二王渡江赴温州。陈宜中是在正月十七日深夜突围的,他原指望在最后关头说服太皇太后迁宫抗元,终被拒绝。后来文天祥与元朝政要辩论,驳斤敌方责问“二王何所受命”及所谓“二王是逃走底人,立得不正,是篡”谬论时,文天祥反问:“陈丞相奉二王出宫具有太皇太后分付言语,如何是无所受命?”据此,可知陈宜中的这次行动是集体行动,是得到南宋最高统治者批准的。
  第二次“逃”就是所谓逃往占城,《宋史》本纪里写的时间是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有的书说是十一月,还有说是十二月,也是众说不一。消息最早出自于一个叫马南宝的爱国志士口中,崖山陷落后,又是这个马南宝说帝丙仍在占城,陈宜中带着军队从占城反攻过来了,他自己因此变卖家产准备在广东香山举兵接应。后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相当长一段时间,陈宜中的名字,在南宋爱国军民心目中一直代表着赵宋复兴的希望。直到元朝未年,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还要借助陈宜中的威名“以动摇天下”,他们的传教为名到处宣传,说陈宜中离开崖山后到了日本,在那里整合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用于推翻元朝统治。说陈宜中到了日本这是农民起义军的一种斗争手段,并非真实如此。总而言之,陈宜中没有出逃。这其实是一个很明白的问题,一个活生生的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而要吃要住要穿,要出门与别人打交道,不可能不引起当地官民注意。可是无论越南泰国、日本,都没有陈宜中移居那里的任何史迹。这事实本身就是对陈宜中逃往他国说的最有力的否定。
  若问陈宜中的最后句号画在哪里,是在海战中阵亡,葬身鱼腹,还是被人谋杀,暗埋在大陆的什么地方,等我以后再讲吧。

 

附:宋末代丞相陈宜中 
  陈宜中(1234—1283),字与权,永嘉人。少年时家境清寒,入太学后颇有文名。南宋理宗宝佑中,因与黄镛、刘黻、林则祖、陈宗、曾唯等六人上书抨击殿中侍御史丁大全而被削籍除名,谪建昌军,时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丁大全被逐,令参加廷试,获第二名(榜眼)。从此跨进仕途,附贾似道,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一直官至刑部尚书、枢密使兼权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等职。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春,贾似道被革职,太皇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以留梦炎为左丞相,并都督诸路军马。腐败懦弱的南宋小朝廷,一直采取妥协苟安政策,在兵临城下前夕,命陈宜中出使元营求和。陈宜中开始与元军元帅伯颜约期会面,后来未去与会。德右二年(1276)正月十八日,伯颜兵至皋亭山(在今余杭县),距京畿临安三十公里,南宋王朝公卿权贵一筹莫展,陈宜中连夜逃离回乡。三月,临安陷落,南宋恭帝及皇太后全氏都被元兵掳去。

  临安陷落前夕,陆秀夫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于永嘉,并立即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在江心寺共策抗元大计。恭帝德右二年(1276)五月间,陈宜中等奉益王赵昰于福州,是为端宗,陈担任左丞相。以后由福州迁泉州,再近广东潮州转井澳(南海中小岛),年仅十一岁的端宗禁不住海上风浪颠簸,病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端宗病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复立八岁广王赵昺为帝,又徙居崖山。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执,解往燕京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祥兴二年(1279),宋军在崖山进行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帝昺投海而死,张世杰以下十万人壮烈殉国。井澳战役失败,陈宜中建议把行朝(流亡政府)迁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先到占城去做准备工作。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攻取占城,陈宜中山穷水尽,走奔暹罗(今泰国),准备借兵复国,但没有成功,终于抱恨死于国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温州 
热门评论
匿名 发表于 2015-3-29 19:43:21
作者其实不懂历史,其实陈宜中就是我的先祖我们一直生活温州,我处谱系完整,不及外迁的族裔现在我处有宜中公后人2300多人
匿名 发表于 2015-6-19 12:57:17
楼主,你是陈宜中的后人吗?如果不是你会去调查吗?只有我们才会去调查。目前温州,漳州都有他的后人,我是漳州东山的,中央台都来采访过了,我们也到温州人过亲人了。
匿名 发表于 2015-3-29 19:46:46
2300多人是前年续家谱时的数据。好多所谓的学者多说找不到陈宜中后人,请问:你们真的找了吗?我处有完整的资料,QQ:799023483
匿名 发表于 2017-10-29 11:59:54
分析推断细致精准!
匿名 发表于 2017-8-3 10:37:11
有网友传上陈宜中祖上族谱https://tieba.baidu.com/p/5225419621
匿名 发表于 2015-12-1 20:48:56
关于陈宜中公的生平资料留世很少,再加是宋未丞相,抗元的总指挥。在元朝谁还会能阵宜中说好话呢?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6)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6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7-10-29 11:59:54
分析推断细致精准!
第 5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7-8-3 10:37:11
有网友传上陈宜中祖上族谱https://tieba.baidu.com/p/5225419621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12-1 20:48:56
关于陈宜中公的生平资料留世很少,再加是宋未丞相,抗元的总指挥。在元朝谁还会能阵宜中说好话呢?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6-19 12:57:17
回复 匿名 的评论
2300多人是前年续家谱时的数据。好多所谓的学者多说找不到陈宜中后人,请问:你们真的找了吗?我处有完整的资料,QQ:799023483
楼主,你是陈宜中的后人吗?如果不是你会去调查吗?只有我们才会去调查。目前温州,漳州都有他的后人,我是漳州东山的,中央台都来采访过了,我们也到温州人过亲人了。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3-29 19:43:21
作者其实不懂历史,其实陈宜中就是我的先祖我们一直生活温州,我处谱系完整,不及外迁的族裔现在我处有宜中公后人2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