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家谱的局限性

[日期:2022-10-19] 来源:祖源姓氏文化传播  作者:王大良 [字体: ]

    家谱的内容,并不都是值得肯定的,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它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尽管家谱具有记录家族历史、“明世系”、辨血统的作用,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所修,但在追述祖先事迹时都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理顺世系源流并非易事。因此,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更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做法,从而使家谱中的世系、血统等问题都非那么真实可靠。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失传,甚至欧阳修也说当时“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同样,宋代以后,虽然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但情况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乍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明清以来所存在的伪造世系甚至伪造家谱、拉名人作祖先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家谱“明世系”“辨昭穆”功能的发挥,究其根源,有些原因还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痼疾。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世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等文臣武将还追随他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祖先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此外,行伍出身的侯景本来是出身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领兵推翻梁朝后自己做皇帝,臣下问他 7 代以来祖先的名讳便于祭祀,他回答说:“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揉,且在朔州,伊那得来啖是?”意思是仅知道他的父亲名叫侯揉,父亲之前叫什么已经一概不知道了。臣下无奈,除有人帮他回忆出他的祖父名叫乙羽周外,其他的名字都是伪造出来的,甚至“以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



自居易著作《白氏长庆集》中佰有冒认祖先的自述

 

  不仅帝王如此,名人也不例外。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自称是楚 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 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 此兴盛。事实上,自居易的这些自述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白乙丙生活时代要早于白公胜 100 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后代。还有一个被世人传为笑谈的事例是,有位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为此编造了自己到林和靖之间的一些名字作为祖先,但世人都知道史书上也记载得明明白白,林和靖终身未娶,不可能有后代。因此,清朝人钱大昕针对这些乱接世系、冒认祖先、妄相攀附等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并说家谱“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另一位清朝人王菜也批评家谱“徒矜阀阅,自紊其宗,自诬其祖”“失其本系,辄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以实之;传、赞、志、铭、诔之属,必假当世之名人以荣之,用相夸耀于流俗”。上述这些批评中所提到的家谱局限性,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关于家谱的局限性,值得一提的还有“隐恶扬善”问题。许多家谱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对自己祖先的功劳无限渲染或夸大,而对缺点讳之莫深,或者一味地进行粉饰,误导舆论,人为地制造历史错误。如在清朝编修的一种家谱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其修谱原则是“凡是干谱例者,当削不书,违者许房长鸣祠处治”,也就是要为亲者讳,“书善不书恶”,只写好不写坏,不让人知道真相。这种笔法固然可以为祖先挽回些面子,但却影响了家谱的价值。对此,钱大昕指出这是“支离附会,纷纭蹭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并无多少事实可信,这种说法也是符合实际的。当然,也有少量家谱对待祖先曾经所犯的过错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要求不必隐藏,认为这样可以警示子孙,如在清光绪年间编修的《方氏宗谱。凡例》中,就列出了六种不必隐讳的恶迹,“一日弃祖,二曰叛党,三曰犯刑,四曰败伦,五曰背义,六曰杂贱”,要求族人牢记,不能违犯,否则就要在家谱里记上一笔,让其做反面典型。总之,家谱作为传统社会里备受重视的家族文献,有其值得肯定的多种价值, 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或痼疾。我们应充分认识其价值,正视其缺陷,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对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文章来源:摘编自《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17.5)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家谱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