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先生的戒懒文对后代影响深远。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后迁江门白沙村,又被称为陈白沙。20岁应乡试中举人,之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落选,27岁师从江西学者吴与弼,55岁时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但很快以奉母终养告归,回到白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终身没有做官。
史料记载,陈白沙逝世后,于明万历十三年诏命从祀于孔庙,与历代圣贤位列于孔庙之中,据考广东省历史人物之中,能从祀于孔庙的,只有白沙先生一人而已,故有“岭南一人”之誉。
据了解,经历400余年发展,目前,陈白沙的后代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陈氏后人。而在陈白沙故居江门市蓬江区仁贤村,现在也有300多陈白沙后人。2002年,仁贤村成立白沙宗亲联谊会,联络各地的白沙后人,连续7年在重阳节进行祭拜悼念陈白沙活动,目前,联谊会已有1300多人参加。
宗亲故事:
重阳拜祭陈白沙传扬孝道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陈氏后人每年都在重阳节举办纪念陈白沙诞辰活动。在去年的纪念活动上,共有800多名来自市区石头村、潮连、紫莱、仁贤村,以及中山等地的陈氏后人参加,拜祭陈白沙墓及陈白沙母亲墓,举行重阳敬老活动。
一般拜祭祖先都选择清明节,而陈白沙后人却选择在重阳节拜祭?谈到原因,族人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陈白沙是一个大孝子,选择这个日子拜祭他,就是希望族人能把他的这种美德和思想传承下去。
族人之间都很团结互助
陈白沙研究会副会长梁炳尧介绍说,陈白沙“孝”的思想非常深厚,他对母亲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是一个“大孝子”,这种美德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难得,其敬老事迹令人感动。
据史料记载,陈白沙先生中年时身体不好,而他的母亲年已七十,身体不错。陈白沙担心自己万一早逝,就不能尽养母之孝,所以每天都祷告,希望苍天保佑他能为母送终后才离世。这期间,广东左布政彭诏多次劝陈白沙出任官职,但陈白沙婉拒,因为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母亲。
而在陈白沙故居,记者走访陈氏族人了解到,受陈白沙“孝道”思想影响,几百年来,族人之间都很团结、互助。“村里谁家有老人生病住院了,村里族人就会自发去看望,”陈白沙14代孙陈兴达告诉记者,“平日里,族人之间也相互关照、相互扶持,遇到谁有困难,族人就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
陈兴达一家人令人称道的是他这一辈的4兄弟姐妹和他儿女辈的3兄弟姐妹,尽管有这么个大家庭,然而,村里人从来没有听说他们闹过矛盾,红过脸。他们这个大家庭也因此被授予“五好家庭”等荣誉。“为什么我们这个家庭比较和睦,就是我们遵循了祖训,”陈兴达说,“陈白沙是遵守孝道的典范,但是,他反对愚孝,就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的愚孝,如果愚孝就会产生矛盾,就会导致家庭不和睦。”
后人故事:
半为农者半为儒
近日,记者来到陈白沙故居蓬江区仁贤里,寻访陈白沙后人,希望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说起陈白沙后人,人们很少能提到有什么大人物。“现在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在清华大学当副教授的一位了,”族人告诉记者,“别的有名气的还真没什么人。”
“陈白沙在两个方面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我们也一直这样做事、做人,一个就是戒懒,他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懒惰,做官不能懒惰,做父母也不能懒惰,就是做阿猫阿狗也不能懒惰,懒了就不行,”他说,“所以,从小到大,到后来工作、退休,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求自己不能懒惰。”陈白沙14代孙陈兴达说。
在陈白沙《戒懒文》一文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警言,“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内, 只有懒字最为害。”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陈兴达的儿子、儿媳中,有4人是大专毕业,1人本科毕业,1人研究生毕业;令人称道的是,这6人都是结婚以后,在陈兴达的督促下,才通过自学上拿到大学文凭,而在结婚前,他们最高也就是高中学历。“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尽管一再声称自己“没文化”,陈兴达对陈白沙的一些话却脱口而出,“老祖宗提醒我们,不管你干什么都要学知识,有文化,否则,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
专家:族人淡泊名利少有名人
作为一代大儒,陈白沙的后人很少有大人物,陈白沙研究专家梁炳尧一语道破天机,“这就是受陈白沙的思想所影响,陈白沙就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他的后人受他这种思想影响,也追求自然、恬淡,所以,很多人选择务农,而没有走上科举功名之路。这也是他的后人为什么少出有影响人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