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第 12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1 17:11:16
请研究一下宗祠吧。唯一的历史文物。
第 11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1 17:22:09
回复 陈国人 的评论
吴川大院族谱记载克柔公迁居儒洞,大约是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迁居儒洞的。(即公元1425年) 。据资料显示儒洞陈氏宗祠建于明宣宗(壬寅年即公元1422年左右)。如果吴川大院族谱属实 克柔未迁居儒洞前,就已经为其在儒洞建好了祠堂,然后再迁居儒洞.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供众宗亲探讨考证!
如果这样都成立,多地方都会出现迁居,全世界都有可能,到时候可是随便记录了,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如果真是建造祠堂后迁,哪吴川旧祠堂原在何处;罢了再继续研究研究。
第 10 楼
表情 陈立基 发表于 2013-6-1 11:51:36
儒洞陈图为凤台六子没错,他已传26世,按陈氏平均一世28.3年一世计算,应为生于1200年左右。长子谟公应有27世。中外,凤台七子并非凌村陈仁,因他为生于北宋1063年左右。 而七子陈沅的后裔现在阳江沙扒书村。始祖陈道敏政,字道元,生于1210年左右,历25代,村中老人一些都知其有兄弟七人,他最小。从七子迁徙分颁布看,应不会错,大多在台山阳江沿海一带。
第 9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13-4-21 16:49:26
陈国良先生将《儒洞陈氏族谱》中的“吴川分支儒洞”的记载。是儒洞陈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吴川抄回吴川族谱时是以—错谱—姑且录入《儒洞陈氏族谱》并非主谱,写成“儒洞陈氏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当成是主谱。是否是唯恐天下不乱。
第 8 楼
表情 陈国人 发表于 2013-3-20 8:31:09
国良宗亲:
本文的材料无法证明 “儒洞陈氏(包括锦发公和炎发公的后代),不一定系凤台后裔”是否有更多材料提拱,证明凤台研究会认错了六子陈淘。期待。
第 7 楼
表情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3:56:11
儒洞《陈尝户族谱》(1659年)记载:该谱修时与吴川核对过族谱,吴川族谱里没有锦发、炎发的记载,也没有克柔讳和号的记载,因此,吴川怀疑儒洞的锦发、炎发是克柔二子,未被儒洞认可(而二子不注何名,故疑锦炎二公为二子,核对吴川族谱,似乎不合宗派由来。);吴川族谱应该是在儒洞修谱(顺治十五年、公元1659年)之后,才出现克柔讳淘号儒宗及锦发、炎发的记载,并且是照搬儒洞族谱淘公的记载。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第 6 楼
表情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4:18:49
吴川大院族谱记载克柔公迁居儒洞,大约是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迁居儒洞的。(即公元1425年) 。据资料显示儒洞陈氏宗祠建于明宣宗(壬寅年即公元1422年左右)。如果吴川大院族谱属实 克柔未迁居儒洞前,就已经为其在儒洞建好了祠堂,然后再迁居儒洞.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供众宗亲探讨考证!
第 5 楼
表情 CHEN 发表于 2012-9-30 9:37:18
本文作者的二点论据有问题、无法支持其论点的成立:1、《台山陈姓源流》不是族谱,编者有可能对某一些自己不清楚的记载更改了,这是编写史料的大忌。作者可以翻查五邑地区陈氏族谱,仍然可以查到“雷秀迁居阳江洛洞”的记载。《台山陈姓源流》的编者是作了更改的。2、《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也就是在1659年已经有了定论。作者用来作论据没有意义。
所以“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立论不成立。
第 4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8:52:06
对于万山是否是陈宜中的事,是儒洞开基始祖陈淘的祖父的事情,不管陈宜中是谁,其对儒洞陈氏是否是凤台后裔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另议。
第 3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9:15:20
本文的《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及锦发、炎发的注解,是吴川族谱抄袭儒洞族谱陈淘及锦发、炎发的注解。理由是吴川族谱克柔夫人在吴川有明确的墓葬,而在《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中克柔的夫人又葬在了阳西溪头石港。所以吴川分支儒洞是子虚乌有的。
第 2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19:13
吴川分支儒洞,只是吴川族谱的记载,也是不确定只是疑是,对疑是的东西是不能认定为事实,况且连克柔二子何名也不清楚,是否分支儒洞也是猜疑。《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因此、儒洞陈氏并不存在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
第 1 楼
表情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33:24
“儒洞陈氏另外可能有一支是凤台公长子谟翁的后裔。”也是失实,据谟翁的后裔族谱记载及珠玑巷《陈氏族志》“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洛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显然是《台山陈姓源流》误将“雷秀迁居阳江洛洞”记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在儒洞查找不到有关雷秀分支的踪迹及记载。对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讲法依据失实,无力。
  • 1/1
  • 1
热门评论
CHEN 发表于 2012-9-30 9:37:18
本文作者的二点论据有问题、无法支持其论点的成立:1、《台山陈姓源流》不是族谱,编者有可能对某一些自己不清楚的记载更改了,这是编写史料的大忌。作者可以翻查五邑地区陈氏族谱,仍然可以查到“雷秀迁居阳江洛洞”的记载。《台山陈姓源流》的编者是作了更改的。2、《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也就是在1659年已经有了定论。作者用来作论据没有意义。
所以“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立论不成立。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8:52:06
对于万山是否是陈宜中的事,是儒洞开基始祖陈淘的祖父的事情,不管陈宜中是谁,其对儒洞陈氏是否是凤台后裔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另议。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9:15:20
本文的《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及锦发、炎发的注解,是吴川族谱抄袭儒洞族谱陈淘及锦发、炎发的注解。理由是吴川族谱克柔夫人在吴川有明确的墓葬,而在《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中克柔的夫人又葬在了阳西溪头石港。所以吴川分支儒洞是子虚乌有的。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19:13
吴川分支儒洞,只是吴川族谱的记载,也是不确定只是疑是,对疑是的东西是不能认定为事实,况且连克柔二子何名也不清楚,是否分支儒洞也是猜疑。《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因此、儒洞陈氏并不存在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33:24
“儒洞陈氏另外可能有一支是凤台公长子谟翁的后裔。”也是失实,据谟翁的后裔族谱记载及珠玑巷《陈氏族志》“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洛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显然是《台山陈姓源流》误将“雷秀迁居阳江洛洞”记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在儒洞查找不到有关雷秀分支的踪迹及记载。对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讲法依据失实,无力。
陈国人 发表于 2013-3-20 8:31:09
国良宗亲:
本文的材料无法证明 “儒洞陈氏(包括锦发公和炎发公的后代),不一定系凤台后裔”是否有更多材料提拱,证明凤台研究会认错了六子陈淘。期待。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3:56:11
儒洞《陈尝户族谱》(1659年)记载:该谱修时与吴川核对过族谱,吴川族谱里没有锦发、炎发的记载,也没有克柔讳和号的记载,因此,吴川怀疑儒洞的锦发、炎发是克柔二子,未被儒洞认可(而二子不注何名,故疑锦炎二公为二子,核对吴川族谱,似乎不合宗派由来。);吴川族谱应该是在儒洞修谱(顺治十五年、公元1659年)之后,才出现克柔讳淘号儒宗及锦发、炎发的记载,并且是照搬儒洞族谱淘公的记载。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4:18:49
吴川大院族谱记载克柔公迁居儒洞,大约是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迁居儒洞的。(即公元1425年) 。据资料显示儒洞陈氏宗祠建于明宣宗(壬寅年即公元1422年左右)。如果吴川大院族谱属实 克柔未迁居儒洞前,就已经为其在儒洞建好了祠堂,然后再迁居儒洞.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供众宗亲探讨考证!
陈立基 发表于 2013-6-1 11:51:36
儒洞陈图为凤台六子没错,他已传26世,按陈氏平均一世28.3年一世计算,应为生于1200年左右。长子谟公应有27世。中外,凤台七子并非凌村陈仁,因他为生于北宋1063年左右。 而七子陈沅的后裔现在阳江沙扒书村。始祖陈道敏政,字道元,生于1210年左右,历25代,村中老人一些都知其有兄弟七人,他最小。从七子迁徙分颁布看,应不会错,大多在台山阳江沿海一带。
匿名 发表于 2013-4-21 16:49:26
陈国良先生将《儒洞陈氏族谱》中的“吴川分支儒洞”的记载。是儒洞陈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吴川抄回吴川族谱时是以—错谱—姑且录入《儒洞陈氏族谱》并非主谱,写成“儒洞陈氏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当成是主谱。是否是唯恐天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