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那么重视兴建祠堂呢?黄剑云认为,兴建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过去,宗族祖先不断迁移,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定居生活,怎样才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呢?就是靠祠堂文化。一个地方有了宗族祠堂,就要靠村里的父兄长者来主持,就像是有了一个家,很多困难可以在这里解决。大事都在祠堂里办,过去一些政府部门办不到的事情,在祠堂里却可能得到解决。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体现着尊卑体系,也是传统尊老的体现。演变到今天,就是宗族和睦的基础。
发展至民国时期,祠堂又渐渐起到育人教化的作用,“祠堂当学堂”的风气日渐盛行。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黄氏自治会以宗祠为校址,开办了黄氏学校,后改为居正中学。黄氏学校成为台山最早的私办学校之一。《台山居正学校历史沿革》中写道:“台城平安街四十五号的德智、明起黄公祠为黄氏学校校址。民国十五年一月十八日,黄氏学校开学,招生高小三班,学生一百四十八人……后第二院高一班迁入草朗街黄氏宗祠为第二院,德智、明起两宗祠改为中学生宿舍。”
除了黄氏,台山李氏也利用祠堂办起了教育。台山台城李氏大宗祠于1928年4月建成,李氏族人以李氏大宗祠为第一校舍,开办敬修初级中学,以任堂祖祠为第二校舍,改为敬修初级中学小学部。时有学生700多人、教师26人、校工6人,在当时的台城地区来说,已具相当规模。
活化利用
传承传统文化及精神象征
近年来,台山重修祠堂屡见不鲜。2002年,黄氏大祠堂重建竣工,雄伟壮观的祠堂拔地而起;2011年,李氏大宗祠重修竣工揭幕,成为五邑地区最新式的宏伟祠堂,是台城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17年3月,元佐邝公祠重修竣工,重现祠堂昔日风采……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筹资逾2000万港元的陈颍川堂正式在台城新南区开建。如今,一座古色古香的崭新宗族祠堂矗立在人们眼前,成为新南区的标志性建筑。
台山市颍川联谊会副会长陈文俊表示,早在2000年,台山陈氏海内外宗亲就成立了颍川联谊会,酝酿兴建纪念馆。经过多年的筹款、推动,2010年整个项目真正动工。随着台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让台山海内外陈氏后人有一个恳亲祭祖之地,他们发动台山海内外陈氏宗亲筹建祠堂,整个项目筹集资金超过2000万港元。无论是台山本地,还是省内各地、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陈氏宗亲,都出了一份力。
陈颍川堂占地面积6.5亩,仿照广州陈家祠及侨乡建筑的特色兴建。广州陈家祠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陈颍川堂的各类灰雕、石雕、彩绘等同样美轮美奂。最特别的是墙上的彩绘,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祥瑞花纹,还有传统文化故事绘画,展现了陈氏后人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之意。“为了达到既具有宗族祠堂特点,又具有岭南和侨乡文化特色,以及为台山增添文化设施、靓丽景点的目标,我们特别邀请了台山市建筑设计院仿照陈家祠进行设计。”陈文俊说,目前项目已经验收竣工,不少参观者赞不绝口。
“祠堂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月刊有了办公场所,妇女有了活动中心,儿童也有了学习之地。我们现在还在考虑利用祠堂办英语培训班,让即将出国移民的村民有学习的地方。”陈仕仁说,祠堂要多加利用,才不辜负筹集资金的海内外乡亲。

今年9月,台山市小学生“开笔礼”暨五邑优秀传统家训诵读活动在陈颍川堂举办,学子们在新祠堂里感受传统国学魅力。
2017年9月,台山市小学生“开笔礼”暨五邑优秀传统家训诵读活动在陈颍川堂举办。新宁小学80名一年级萌娃身穿汉服,在这里写下了“人”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魅力。台山市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