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始祖陈凤台
2018-10-18 14:36:06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条神蚕来到人间漫游四方,发现天塘山的青山绿水美如仙境,加上那时候天塘山地区还未有人来耕山种地。于是这条神蚕就在这个清静的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满山遍野的新枝嫩叶,乐而忘返地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次,天上各路神仙聚会时,发现神蚕未到。众神仙到处打听神蚕的下落,后来在天塘山找到了它,并劝它立即返回天上,但神蚕感到天塘山的美境已胜过天上的仙境,不管怎么劝说也不肯回去,众神仙只好回到天上将此事报告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后非常生气,指责神蚕有违天条还不听劝告。为了严明天规,惩一警百,立即施展法术,让神蚕化作一座青山,让它在这荒山野岭中静卧思过。
    这时的神蚕尽管身强力壮,但已被王母娘娘的法术定身,用尽力气也无法走动,只能静卧在这里吐丝作茧,层层的蚕丝又把自身紧紧地包在中间。经过漫长的岁月,神蚕吐出的丝变成了漫山遍野的青草和藤条。因为这里的青草和藤条是由神蚕吐丝转变而来的,所以生得特别细长和柔软,除牛羊特别喜欢吃这里的青草外,古时候当地的百姓喜欢割这里的野草来搭建草屋,用来避风寒遮雨水。每到春耕时节,人们也上山去寻找藤条回家栓住犁耙套在牛肩上让牛拖动犁耙进行犁田耙田。当地人一直把这种藤条叫做牛藤。它生得柔软坚韧又不怕水浸,非常好用。
    这座由神蚕变成的青山,从沙河圩东面的桥头向西远望,更觉得是一条长约十里的巨蚕自西向东横卧在桂湖村的北面。因为这座山向桂湖村的一侧是悬崖绝壁直上云端,如遇春夏的多雾天气,更惊现出一种特有的奇观,云雾在半山间飘动,如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腰,露出山脚和山顶。这时从远处望去,好象这条天蚕在天空中穿云破雾地飞翔,忽隐忽现,实为自然奇观。古时候有一位地理先生,看到这种奇观后,把这里的龙脉起名为“飞天蚕形”,认为这是神蚕在现身。神蚕虽然曾经违反天条,被王母娘娘施法定身,但它知错就改,在凡间静卧思过,重新修炼,吐出的蚕丝化作绿草长藤,为当地的百姓所利用,等到修炼成功之时,就会破茧而出重新升天。

    通过这位地理先生的指点,陈凤台(宋朝进士谏议大夫)的后人将陈凤台的遗骨安葬在“飞天蚕形”山上的“落地金钱”福地里。从此开始,陈凤台的后代人才辈出。神蚕修成正果破茧飞天之时,正好从陈凤台墓前的水塘中冲天而起,陈凤台墓也因此沾满仙风灵气惠及子孙后代。最具盛名的后人有陈伯陶(1854-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
    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