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而建;贡三陈公祠和净溪祖家祠均始建于清代,均为二进二间,面积各550平方米,该建筑群是我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祠堂建筑群之一。
  岁月的侵蚀,社会的动荡,虽历经多次重修,但陈氏宗祠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特色。陈锦祥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的祠堂和他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茶东陈氏依然保留着许多先人留下的历史元素。如祠堂内历经数百年仍安然无恙的砖木抬梁架构、锅耳墙、龙船脊;门口丝纹不损的花岗岩护栏,雕刻的花卉葫芦和八仙人物浮雕;门楼台清晰可见的海浪纹饰石雕和檐廊上方柚木神话人物木雕;不用一颗钉子,却可以以木榫嵌接整座宗祠的穿斗抬梁木雕,抬梁斗拱,均彰显了岭南建筑艺术的高超。
  而村里人也不单单是将家族宗祠、先人祖屋妥善保护那么简单。据陈锦祥介绍,茶东陈氏的后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如今村里陈氏一族约有六七百人,几乎家家都有侨胞关系。每年春节或清明是祠堂最热闹的时候,外出同胞寻根谒祖,祠堂成为连接侨胞与故土的纽带。在被各种现代元素不断冲击的社会,茶东人将自己的老宅建成了“宜文书斋”,把村口的候车亭称为“文笔妙云亭”,就连公园里供百姓乘凉的凉亭,都为了纪念五度桥而称为“尊五阁”。这些藏匿在村落各处的建筑,定名、写对联等均由村民自己完成,无不向世人展示了茶东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精神。

 

宗族溯源
元末陈玄宝开园建村
  据茶东村的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得姓始祖为胡公,为舜帝的后裔。3000多年以前,周武王灭商以后,为追封前圣舜帝,找到他的后裔妫满,封其为陈侯,后人便以陈为姓。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开山之祖。因其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
  历史回溯到公元531年,宋末南雄珠玑巷人陈宗公从茶园地迁到邑城 (今江门一带)。至元顺帝期间(1333—1367),其裔孙玄保迁往文顺乡香山 (当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定居建村,为念故地,称茶园。后来,茶园分为东西两部分,玄保有裔孙三人,其中里政分居茶东,里正分居茶西,还有一位孙子里仁无子嗣,茶东村的后人,族人为纪念其为国捐躯而兴建里仁祖家祠,并保存至今。
  陈氏宗祠的正大门上悬挂着“陈氏宗祠”的金字匾额,关于这个匾额有个小故事,时至今日仍被陈氏后人们津津乐道。相传陈氏宗祠建成后,族人曾请求皇帝位宗祠题写一个“陈”字。皇帝答应了,但转身却把他们的姓氏记错了,将陈字题成“陆”字。陈氏族人拿到题字后,因为是御笔不能扔,决定只留偏旁的“耳”,另请书法家补写右边的“东”,拼成个“陈”字。因此陈氏宗祠的匾额上留下了半个御笔题写的“陈”字,后来这个故事亦被载入《南朗名人胜迹》,被永久地记录下来。

 

陈氏家风
孝贤不忘祖忠义信诚育子孙
  为何茶东陈氏宗族得以绵延数百年,偌大一片宗祠群又何以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保留下来?陈锦祥表示,这得益于族人世代恪守祖训,重视忠义孝贤,崇文尚武的精武精神,以弘扬宗族之光。数百年来家族里出了不少的优秀人才,前有镇国将军里仁公,后有清朝武官陈志强,近现代尤以武术界、政界、教育界所出名人为多,如名震内外的精武三杰之一陈公哲、孙科的夫人陈淑英等。
  陈氏宗祠的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显得分外醒目,这三个字从何而来?相传,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颍川陈氏族人遂有以“星聚”、“德聚”或“德星”等为堂号,以期陈氏后人都以孝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