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过的11个城门今位置指实。还从中发现了前人的不少差错,比如小冈地区“小汾片”有6个里坊,而1928年民国测绘地图、1929年日军地图都错将小冈“六里”(也是6个里坊)画到小汾的河对岸,其实是农田。为研究遗存古越族地名,也曾请教广西壮族人的壮语读音。
    调查发现了很多有趣地名及其现象,如“滘”、“步”、“墩”、“塍”、“沎”、“背”、“迳”等等。有不少地名还与古越族地名遗存有关,如盆允、封水、天等、周郡。“那”是水田,“洞”原是田垌。又发现七堡岛一带由潭江淤积而成,地名多“冲×”,“冲”是沼泽地,就像旁边的大泽、小泽的“泽”,解决之前这批地名无法释名的问题。一批“古×”的地名也是古越族遗存地名,如古猛、古蚕、古兜、古鲁等,问操壮语人,“古劳”之音是一棵石榴树之意。本书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很多有趣的地名现象,不乏独特的见解。
    深深感到地方文化底蕴深厚
    记者:著作本书,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林福杰:写作过程中,我受到不少教益,深深感受到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地名文化创造力,充分认识了“大新会”(江门五邑)地域的历史变迁。显然,相对于厚重的本地地名文化,这本书小小的篇幅,只能反映其中的一点点,它更不是“全书”,也不同于《地名志》、《地名录》,不能反映全貌。写作过程中,深感研究不足,学识的“半桶水”,还有很多地名问题的研究,没有积累或积累不够,暂不写留待以后。因未能全面下乡了解核对,本书肯定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地方。地名还是当地人最清楚,感受最深刻,期待读者和知情者予以指正,提出意见,以便补充修改。
    专著简介
    前人的地名掌故著作,多从地名由来方面落墨,而本书更多地展开综合研究,包括地名与地方风俗、地名与地方历史、地名与氏族、地名与方言、地名与物产、地名与景名、地名与风水名,等等。
    第一章《前生今世》,研究“新会”自古至今的行政区域变迁。第二至第四章分别以《山水释名》、《乡村名考》、《会城地名》分类展开。第五章抓住一方地名的一些特点,以《一方水土》为篇章。第六章是对地名问题的《杂谈趣说》。本书从多个侧面溯源,较有立体感。
    在具体的行文写作上,本书力求“发掘新会地名现象,总结新会地名特点,解释地名词语,探究地名实体,纠正前人某些不合理的释名,并试图解读一些过去未能解读的地名及其现象。”本书将地名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写,为其重要特点。
    本书可作为宣传地方文化、普及地名地理知识,研究地名、史志、民俗、旅游的参考读物。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