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龙笔取材于圭峰山白茅,吸墨饱满,坚韧耐用。陈胜即席挥毫,只见茅龙书法苍劲有力,笔划中常常留有空隙,形成“飞白”,更显变化无穷。
    茅龙书法盛行五百年不衰。“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在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不少陈氏后人都在自觉传承这一制作技艺。看似信手拈来、就地取材的发明,其实蕴藏着广府人开拓创造的文化自信,通过白沙后人的代代相传得以发扬。
    孝义传家
    母节子贤,诗教德化乡邻
    行走在白沙祠里,不难被其间古朴庄重的氛围所感染。在祠堂前院,一栋四面飞檐的木石牌楼分外引人注目。牌楼立面三间,檐下斗拱密致,瓦面精美,是广东现存完好的两座明代牌楼之一。牌楼的正中木匾书有“圣旨”、“贞节”字样,而在背面木匾的题字里,却冒出了一个怪字:“母节子贒”。
    在记者的追问之下,吕明道出了个中缘由:因父亲早逝,成了遗腹子的陈白沙由母亲林氏独力抚养成人。牌坊上的“贒”就是“贤”异体字,意即“忠臣为国家之宝”,反映出朝廷对陈白沙母子的嘉许。
    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白沙对母亲特别孝顺。他的诗文字里行间,也充满了报答亲恩的赤子之心。成化十九年(1483年),在应诏上京期间,陈白沙收到了母亲病重念儿的家书,遂向宪宗皇帝上《乞终养疏》,请求归家奉养母亲。“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也。”感人至深的话语,至今读来让人仍觉满纸戚戚。
    在陈白沙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下,无论谁家有老人生病住院,村里总有人自发探望。邻里之间要是遇上困难,族人也会及时伸出援手。陈白沙还手书《忍字赞》,以唐代张公艺“百忍成金”的故事,劝诫后人和睦相处。
    “他教育子孙和门生,很有一套办法。”陈胜告诉记者,陈白沙虽然是大学问家,却擅长“诗教”,时与弟子吟诗唱和。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平实动人。高深的理学思想,往往也可从中窥得一鳞半爪。
    为免乡人好逸恶劳,陈白沙先后编写《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供子弟作为座右铭。“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时至今日,白沙村民仍以《戒懒文》的诗句自勉。
    陈白沙一生安贫乐道。“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浅白的诗文,表露了一代学人的心迹。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陈白沙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他的后人也多选择务农,而没有走上科举功名之路。”原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梁炳尧如此解释。
    不过,陈白沙的治家精神却为族人所铭记。从2003年开始,族人选择重阳节举办纪念陈白沙诞辰活动,旨在凸显陈白沙的孝德精神。2010年至今,白沙祠已举办五届以“开笔破蒙”为主题的“白沙文化节”,参与学童为数众多。白沙后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弘扬百载相传的儒者之风。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