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儒学宗白沙 德化乡邻启新知
2015-7-22 21:06:30
  1/3 陈白沙纪念馆,人称“白沙祠”。             
 
    德化乡邻启新知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林盛 实习生 郑焱璐 郭桐妤 通讯员 杨晓 王丽丽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实习生 欧瑶瑶
    核心提示
    民间俗谚有云:“天下李,广东陈”。追溯岭南地区的人文渊薮,不能不从陈姓说起。陈姓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今常见六大姓之一。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陈姓位居广东省十大姓氏榜首。据不完全统计,广东陈姓人口总数,在全国陈姓总人口及广东省总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十分之一,足见陈姓后裔之繁盛。
    陈氏族人在岭南的繁衍,与中原移民的岭南开发史同时开篇。据明代学者黄佐《百粤姓氏考略》记载,陈姓族人踏足广东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历史。广东陈氏俊才辈出,在岭南文化发展每一节点上,几乎都产生了望重士林的学者、名臣。
    在古称“冈州”的江门地区,史上出现的陈氏名人更是灿若繁星:唯一从祀孔庙的广东学人、著名哲学家陈献章(陈白沙),辛亥革命元老陈少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陈焕镛,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等等。他们的创新性与革命性建树,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写下不朽篇章。
    从本期开始,《百姓寻根》系列报道将推出“广府篇”,从珠三角地区的家族文化中,探寻广府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本期记者以“岭南第一大姓”陈氏开篇,走进一代名儒陈献章的故乡——江门白沙村,寻访这位学术宗师留下的历史遗踪,与读者一同解码陈氏族人与岭南文脉之间的渊源。
    岭南一人
    学绍程朱,
    独创儒学南宗
    位于珠三角西南一隅的侨乡江门,街道两旁骑楼、侨宅鳞次栉比,随处可见岁月留下的沧桑。
    江门地区古称“冈州”。“冈州陈氏”一直流传着“七子流芳”的故事。南宋谏议大夫、抗元英雄陈凤台因被朝廷贬谪,举家南迁,并将七个儿子分散到珠三角各地定居,繁衍生息,成为广府陈氏族人的一支重要来源。
    由于年代久远,家族庞大,“七子流芳”的来龙去脉也在史海中日渐模糊。不过,陈凤台孝义传家的遗风,却融会到当地陈氏族裔的血脉之中。经过上百年的孕育,明代冈州地区走出了一位承前启后的陈氏学人。他就是“岭学儒宗”陈献章。
    陈献章生于新会都会村,少时迁居白沙村,世称“白沙先生”。时移世易,古时僻静的白沙村早已成为江门市中心的一部分。气势巍然的白沙祠,依旧坐落在闹市之中。立于前庭广场的陈白沙铜像,一身儒者衣冠,风度翩翩,谈笑自若,仿佛正穿越时光的烟尘,向世人走来。
    白沙祠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乃朝廷为纪念陈献章而诏建。祠堂梁上悬挂高高低低的大小匾额,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圣代真儒”、“圣道南宗”、“道宗濂洛”、“派接鹅湖”、“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无不见证祠堂主人在儒家思想中的显赫地位。
    “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陈白沙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江门市博物馆华侨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明介绍,当时,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无人敢越雷池半步,陈白沙却强调“学贵知疑”,开创“岭南心学”,最终为阳明心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万历十三年(1585年),陈白沙受诏从祀于孔庙,成为岭南唯一进入孔庙的历史名人,得到“岭南一人”之誉。
    陈白沙对书法亦多有造诣。他博取诸家所长,使岭表书风为之复振。“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陈白沙的23代后人陈胜,向记者展示了陈白沙首创的“茅龙笔&r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