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县长”。在台山县长任上不到4年,他被组织部门调往阳江市担任副市长。
“我不想去,在台山还有很多事没做完,在台山可以听广东音乐,孩子也还小”,他说,他也向上级表明了态度,并不希望有这种提拔,不过最终未能如愿。
到了阳江,陈毓铮并没有断了跟台山华侨的联系。“我离开阳江的时候,市府办的人说,4年一共有108批次的华侨来阳江看我。”
想修一部百年华侨史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华侨工作的积累,陈毓铮从阳江调到广州后一直没有离开华侨工作。在文史馆工作的时候,陈毓铮就开始思考编写一部华侨史。到了侨联主席任上,他开始计划“三个五”工程:要在大学里选拔50个教授,用5年时间,花500万基金来修一部中国百年华侨史。他说,当时的想法是,这500万通过华侨来捐赠,不用任何政府组织的钱。
“我心中的华侨史跟意识形态是没关系的,大陆、香港、台湾现在的华侨史都有各自意识形态的影响”,他说,他虽然知道历代写史的人没有好下场,还是希望有一部华侨史能反映海外华侨的真实情况。“政治是阶段性的,历史才是长远的”。遗憾的是,他想要编的华侨史一直没有完成,这让他耿耿于怀。
为什么他能迅速被海外华侨接受,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都特别尊重传统。“我在侨办时,只要有华侨建立海外广东音乐社团,我就拨钱给他们买设备。”虽然很多人不看好粤剧的发展,但他认为,总会有人愿意去传承这些。“有个三十几岁的台山女华侨,唱《昭君出塞》非常好,她不会粤语,是用英文语音标注的,我们的华侨就是这样爱传统文化。”
到哪里都带着老母亲
陈毓铮一直认为,在外华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比国内好,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都特别尊重,即使在广州,岭南文化、粤剧都比不上国外发展得好。而提及台山出的一些名人,陈毓铮特别自豪,他认为台山在文化的传承上比广州要好。
“就是在‘文革’时期,家乡也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习俗”,陈毓铮说,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台山并没有断,而他自己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样很深。被称为孝子的他到哪里都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几十年没有分离过。“这没有什么,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我爸爸去世早。”他说,他自己现在也和儿子住在一起。直到2004年,陈毓铮才开始对外公布他是陈凤台的后人,“我是陈凤台第四子的25代孙。”他说,凤台文化的核心就是孝道、爱国、爱读书。
被问及在台山时期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时,他说,“我没什么成就感,我只是做了一些事情,对得起乡亲父老、对得起自己而已。”
“老了就非常想念家乡”,陈毓铮说,现在在广州和儿孙一起生活,他闲暇时就会去一些粤剧私伙局参加活动,弹弹拉拉,但他更喜欢台山的广东音乐。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