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后,我又从韶关到部队服兵役。复员回到电务段后每月才有41元工资,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父亲(喜欢饮酒)省点钱和粮票,让他平时有点零用钱,趁墟时能买点零食,穿着也稍光鲜一点,仅是这样他就感到很满足了。我也曾在农闲时侯接他到韶关,英德和我同住,但他每次都是住一个月左右,总是记挂家中的农活。1983年,我被单位选送到中山大学学习,父亲为我能带着工资去上学而特别高兴,叫我要珍惜这个机会。所以他1984年上半年已有病在身,为了不影响我学习,他不准家人在暑假前将情况告诉我,父亲历来把我读书的事看得比他的命还重要。等到8月份我回家探望他时,已病入膏肓,行走与进食都很困难。再经两个多月医治,已是回天乏力,于10月中旬去世,年仅63岁。他劳碌一生,为我而忧,为我而喜,为我付出,却从不希望回报。这就是父亲的品德,也就是留给我唯一的宝贵精神财富。
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转眼间就从为人之子变成为人之父。这是生命传承与责任交替。我受当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仅在1979年生育一个女儿,取名漫谊,望其长大后能跟很多人长久地建立友谊和谐相处。由于我夫妇都要上班,小弟未结婚,母亲是家中主妇,为两头兼顾,因此,女儿未满3岁就跟随我母亲回农村生活,4岁多才带回城里。这时正值改革开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都有所改善。对女儿的养育不再是衣食问题,是让她如何适应将来激烈竞争的环境。对于女儿的成长,我只注重观察她的兴趣与潜能,不强迫她去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在读小学中学时,智商和情商并重,但不要求她的学习成绩排在第几名,更不拿别家孩子的优点来比她的缺点,更多的是关注她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仁爱之心。以赏识教育为主,在学习成绩,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表示赞赏,在鼓励的同时指出问题,引导她分辨是非善恶。一直到初中毕业时,是考高中还是考中专?我只分析两种情况的利敝,当时读铁路系统的中专包工作分配而且就业稳定,不会失业;上高中要继续苦读3年,当时考大学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升学率,高中毕业难找工作。她选择上高中。苦读3年,头一次参加高考,未考出常态的水平。我并不指责,而是鼓励她找个师资优质的复读班复习一年再考一次,结果如愿上大学。
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注意培养,从7岁开始,让她洗理自己的衣服,12岁开始学习做饭,暑假或寒假让她为家人买菜炒菜煮饭,开饭时先表扬后指出问题。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一次性划入她的存折,让她习惯计划开支,简单理财。她喜欢社会实践,放暑假或节日休假也曾多次去应聘打短工,不是为钱,而是为了直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我曾多次引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些古训来教育女儿。她也善用这些话来对待同学,同事与朋友。所以走出校门后就顺利找到工作,最初在广告行业工作,然后在《新营销》杂志社担任资源整合部总监,后来又被“和讯网”聘为华南区市场部总监。女儿也像我一样,十分看重父辈的优良品德,它在儿女的成长道路上直接起到了示范与导航的作用。女儿对我履行“父亲”的职责上是满意的,我第一次把她送进大学,协助报到,找到宿舍,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我回到家里几天后就收到她的来信,信中装的是用一张白纸工整地抄写着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字的其他内容,女儿的心情尽在不言之中,后来又在传呼机中给我留言:“父亲是女儿的宽厚靠山;女儿是父亲的甜蜜负担”。女儿的点滴情感回报,都使我格外欣慰。女儿刚参加工作时经济收入并不多,但她能记挂父母及祖母,每次回家都根据各人的情况带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