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者的勤勉
    以“淹贯群书,治学严谨”著称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陈垣享誉学界、教育界,陈乐素从小耳渲目染,也得以与不少名家大师有过接触。平民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称赞陈乐素“好学深思”。胡适先生也称赞他:“家学渊源,长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了不起!” 
    陈乐素自幼好学。他7岁时读《三国演义》,陈垣见了很高兴,教他在看书的同时,把这部书中每一回首次出现的人名地名记录下来。这是他最早学习到的治史方法。在北京上学时,父亲也让陈乐素帮他抄写历史资料,培养他对历史的兴趣。从日本回国后,21岁的陈乐素先后在广州的南武、大光、培英等中学教授语文和历史课。教课之余,他开始系统阅读历史典籍。恰好家中有一部竹简斋版《二十四史》,于是,他的阅读从《二十四史》开始。几年下来,他阅读了大量古籍,做了很多笔记、摘录,历史知识也大大丰富。在上海民众烟草公司任文书期间,他也忙着搜集史料,进行写作,正式开始他的历史研究生涯。对他的名作《徐梦莘考》与《〈三朝北盟会编〉考》,著名学者姚从吾、牟润孙等人曾大加称赞,并列为治宋史者应详读之书。
    1942年对于陈乐素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他从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一跃成为名牌大学的教授。当时,浙大欲聘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但他已经答应了西南联大的聘请,于是把陈乐素推荐给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说“他适合接替我”。从此他踏入大学讲坛,把教学和学术研究融为一体,为20世纪中国宋史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年,他40岁。也正是这一年,他突然决定戒烟,到去世都没再抽过。 
    在浙大史学系教授中,他以“淹贯群书,治学严谨”著称。在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陈乐素夜半三更在油灯下苦读苦写的情景,令浙大不少人记忆深刻。十年浩劫,父亲陈垣年事已高,有周总理的“免死金牌”护身,在家静养。陈乐素却跟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荒诞和残酷。1969年他去郊区劳动,一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门,还没回到家,造反派就把他扣押了,要他招认自己是特务。后来才知道,他在浙大史地系的一个老同事屈打成招,说自己是特务,浙大教授会是特务组织。陈乐素也是教授会的成员,也就成了特务。于是,他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劳动。之后,陈乐素被强迫退休,在杭州郊区落户。他趁此机会继续进行历史研究,整理《宋史艺文志考证》的旧稿。同时,在陈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顾炎武的《日知录》一书进行研究。为此,他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去西湖边上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看书,摘录资料。 
    陈乐素80岁生日,又值从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60周年,暨南大学隆重集会庆祝。他还充满豪情地表示,还要努力工作15年。一直到1988年,他已86岁高龄,有一篇介绍陈乐素的短文写道:几乎与世纪同龄的陈乐素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但耳聪目明,步履矫健,思维清晰,每日仍工作八个小时以上。
    ■学人名片
    陈乐素(1902-1990),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的长子,广东省新会石头乡人。原名博,工作以后自己改名叫乐素。1918年赴日留学,在东京明治大学读政治经济学。1923年归国,在广州南武等中学任教,1926年大革命期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任宣传员。1928年返上海,开始研究历史,在其主编的《日本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古代中日交往史的《魏志倭人传研究》,受到史界好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乐素改为研究宋史,发表了《三朝北盟会编考》和《徐梦莘考》,“以古喻今”,隐含对当局不抵抗政策的谴责。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香港九龙英华女子中学任教。曾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