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素:中国宋史研究的继往开来者
2013-5-31 16:23:27
       
   
    1957年5月摄于北京香山香炉峰。               
    1954年8月与第一任夫人洪美英摄于北京北海五龙亭。                   
    1962年与家人摄于北京。             
    核心提示
    学贯中西、才华充溢、著述等身、个性张扬、儒雅风流、大气磅礴……世纪之交的学界大师,让人仰之弥高。和父亲陈垣那一代的大学者不同,陈乐素这一代学人往往没有那么响亮的名字。他们同样热血赤诚,同样学识渊博,同样勤勉谦和,同样大家风范,只不过,他们所得到的自由更加局促,他们的成就和个性也就不那么鲜明。穿上时代给他的精神和物质“紧身衣”,出身名门的陈乐素活得正如他给自己起的名字一样,安贫乐素。他代表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热血、内敛,开明、规矩,进取、顺从。
    不管是在治学还是生活上,他都是一个极朴素的人。研究宋史,是他29岁就为自己确定的道路,一走57年,直至88岁生命结束。他的人生很简单,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重复地努力着。他的人生也很复杂,3万多个日日夜夜被各种情愿不情愿的事务填满,要读懂他的个人史,需要很多注解。他的人生没有那么传奇,但是颠沛流离。从故乡广东新会石头乡出发,他不停地从一地到另一地,寻一个安安静静做学问的所在。最后,他落脚于暨南大学。先生离世后,夫人常绍温教授含泪写下挽联:“高寿近九秩,缣缃黄卷,心寄德操文章。正早夜沉潜史笔,焉知岁华不与!”
    爱国者的担当
    以宋史唤起国人之觉醒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一个29岁的青年从报纸上看到日寇占领沈阳的消息,悲愤交加,潸然泪下。
    他的名字叫陈乐素,一位从事历史研究的年轻学者——“史学泰斗”陈垣先生的长子。他对日本并不陌生。16岁时,父亲就让陈乐素赴日留学,在明治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4年来,除上课外,他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去图书馆帮父亲收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的材料。二是一有空就去听日本著名学者的学术讲座。他发现,有些研究中国和东亚的日本学者,以学术研究的名义,给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做调查、造舆论。他对这种居心叵测的日本人很警惕。最后,他没能毕业,和当时不少留洋学生一样以“肄业生”的身份归国。这倒不是因为他不认真学习或者拒绝日本的学位,而是有太多历史资料要抄录,舍不得花时间去做政治经济学的论文。
    回国几年之后,他被聘为上海《日本研究》杂志社主编,打算系统地研究中日交流的历史。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既然学术研究是一个知识分子仅有的武器,他要让自己的武器更锐利,好刺中统治者和一部分同胞麻木的神经。当时的国难恰似历史上的两宋时期,于是他决心攻治宋史,在宋金关系中寻找历史教训,以唤起国人之觉醒,抗日救亡。
    两年多后,陈乐素在《辅仁学志》上发表了长达4万字的《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这篇文章什么用意呢?就是说,宋徽宗这么一个昏君都想要收复燕云,而“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连宋徽宗都不如。从这个时候开始,陈乐素就将宋史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内容,直到逝世,长达57年。   
    成为大学教授之后,他一直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陈先生本人是追求进步的,在浙大也是进步教授。陈先生的家是进步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据点。”他的学生、暨南大学教授张其凡认为,陈乐素这一生始终是跟爱国、进步、责任这些词连在一起的。解放以前,军警宪特不能进学校,逃不出去的进步学生就躲到陈乐素家里。新中国成立后,陈乐素奉军事管制委员会之命,参与接管浙江大学。“浙大三个军管代表,他是其中的教师代表。张其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