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滋:让化学与药物完美结合 带领香港浸会大学“服务社会”
2012-12-10 14:09:15


陈新滋与野依良治教授及沙普利斯教授 (二人同为2001年度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手性科技前景。 (翻拍)

陈新滋常年致力于推动内地与香港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翻拍)

陈新滋参加该校师生与诺贝尔奖得主Dudley Herschbach、Torsten Wiesel 教授的分享会。(翻拍)

陈新滋教授长期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翻拍)
  让化学与药物完美结合
  院士
  小传
陈新滋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1950年出生于台山汶村镇汶村,1975年毕业于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9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孟山都公司高级研究专家、香港化学会主席;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中国绕月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也是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美国化学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的编委和顾问编辑、《Advanced Synthesis and Catalysis》编委、欧洲化学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亚太地区主编。 
 
  陈新滋长期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新不对称催化的反应机理。他首次揭示并证明了“主要手性产物来自微量的催化中间体”这一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微观自然现象。他利用电化学与手性催化技术,成功地研究开发出了手性药物奈普森止痛药的不对称合成新工艺,并达到可工业化的标准。这一研究成果,一直被国际上的同行在科学论文中广泛引用。
  在长期的研究中,陈新滋还发明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氧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40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他主持与内地10多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香港高等院校共同组建的一个开放性实验室——香港“手性科技开放实验室”,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为陆港两地的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新滋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过,作为记者,我们对他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身份更感兴趣,因为实验室内的研究学者,总给人捉摸不定且难以亲近的感觉。
  拨通陈新滋校长的电话时,他正在开会。得知是来自家乡的记者邀约采访,他未加考虑,便一口答应了下来。此后,我们还有过多次邮件往来,最终商量好了采访的细节。
  对于内地高校来说,陈新滋的名字如雷贯耳。同时,陈新滋对一些人来说又是非常陌生的,尽管普通大众可能已受惠于他所研发的手性药物新工艺,及其主持和领导的香港“手性科技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7月12日下午,记者一行三人在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办公室见到陈新滋,他给人的印象既谦和又儒雅;近两个小时的对话,显现出他对内地制药行业、学术、教育,以及对江门的发展,都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意见,极富建设性。
  1
  手性研究减少
  药物生产中的浪费
  【手性是自然界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基本属性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单一手性化合物及手性功能材料的需求,推动了手性科学的蓬勃发展;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材料科学的密切关系,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陈新滋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新不对称催化的反应机理。他首次揭示并证明了“主要手性产物来自微量的催化中间体”这一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微观自然现象,并于80年代利用电化学与手性催化技术,成功地研究开发出了手性药物奈普森止痛药的不对称合成新工艺,且达到可工业化的标准;这些研究成果,一直被国际上的同行在科学论文中广泛引用。】
  
  江门日报:您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您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