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三人成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即后来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的教师,并被称为华工建筑系的“三老”。其中,陈伯齐任华工系主任时间最长。
  中国建筑(601668,股吧)界的“非主流”派
  建国初期,国内学术环境并不容乐观。1950年代,脱胎于法国“学院派”的前苏联建筑思想输入中国,建筑界开始“一边倒”地号召“向苏联学习”,其他流派的发声一时难觅踪影。当时,岭南的一批建筑师没有在建筑创作中盲目模仿“学苏”时期一度风靡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建筑风格的探索,陈伯齐就是其中一员。
  陈伯齐坚持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他在文章中写道:“建筑艺术究竟不同于其他如绘画、雕塑等艺术,脱离了适用与经济就毫无意义可言。过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甚至把建筑说成就是艺术,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是不符合实际的。”
  “他是中国建筑界的另类,"非主流"派,在那一代知识分子中,这是非常可贵的。”蔡德道如此评价恩师。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获批建立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在高校里的建筑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前身,就是1958年陈伯齐主持创立的华南工学院亚热带建筑研究室。
  不同地区的建筑应各有地域特色,这是陈伯齐在建筑设计上提出的观点,他是最早在建筑教育上倡导地方特色的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向记者介绍,1978年,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实验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这项荣誉离不开陈伯齐等人的努力。在陈伯齐的影响下,对亚热带建筑的研究、对地域主义建筑的探索成为华工建筑系的重要传统。
  从重大来到华工后,陈伯齐仍一如既往地秉持现代主义建筑教学理念。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建筑的艺术处理,不是单方面由主观出发,而是要适应客观实际需要,在功能与经济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陈伯齐的主持下,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城市与农村住宅的研究上。“他不是着眼于高楼大厦,而是以民居住宅为主。”蔡德道回忆说,陈伯齐曾让学生研究广东的民居为什么凉快。面对困惑的学生们,陈伯齐指出,广州西关民居典型的特点是“小面宽、大进深、多天井”,结构利于通风,短短九个字就解决了学生们的疑惑。直到今天,亚热带建筑设计的重点依然是考虑湿热气候的特点,通过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方式提高居住舒适度,与陈伯齐当时提出的观点并无原则性的改变。
  虽然接受的是西方建筑思想教育,陈伯齐骨子里对中国建筑的文化遗产却是极为热爱。1953年,陈伯齐与夏昌世、龙庆忠共同创办了民族建筑研究所,研究南方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建筑设计可以“洋为中用”。“他很早就认识到建筑设计要从本土文化特征入手,而我们现在很多建筑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蔡德道说。
  上世纪50年代,有人认为骑楼是殖民地的建筑形式,应该摒弃。陈伯齐批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骑楼能遮阳防雨,减弱太阳辐射热量,在南方很有用处。他还在文章中呼吁保护骑楼:“对国外的某些建筑形式,只要对我们适用,群众还是欢迎的。我们应加以改进和发展,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骑楼的建筑形式,不就已成为我们南方城市建筑的特征之一了吗?”
  平易近人的“斋叔” 不拘一格的“引导者”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陈伯齐性格和蔼,平易近人。国家设计大师袁培煌195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据他回忆,当年在华工有人把陈伯齐名字中的“齐”字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