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人陈献章
2012-11-26 20:22:27


    陈献章(1428-1500):集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 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字公甫,号石斋,别号江门渔父、碧玉老人,世称白沙先生。陈琮儿子。19岁为庠生。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丁卯科举人第九名,翌年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读书。24岁再参加礼部考试,未被录取。27岁师从江西临川吴与弼。后回江门闭门读书。10年后设帐讲学。成化五年(1469年)再参加礼部考试,仍落第。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归。后屡荐不起,专心授徒,潜心学问。创立理学新派——白沙学派。其学术思想为王阳明思想的先导。提出“道物不离”、“道能于扬”、“物外无道”的心学法门。善书法,并独创茅龙书法。一生述而不作,其心法学说大都寓于诗文之中,被后人集编为各类不同版本的《白沙子全集》。    一代宗师陈献章



陈白沙纪念馆正面景观 




陈白沙纪念馆内的崇正堂



         命途多舛而能豁达爱国


  陈献章一生命途多舛,上天似乎一直对他不公平。首先,科举考试连续落第。他才华横溢,却三次参加会试均未能晋身进士。最后一次会试,连试卷都被人弄丢了。世人为此感叹:会元未必如刘戬,及第何人似献章。其次,仕途屡遇挫折。他虽因写下《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而名噪京城,但也不过被派去做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由于不合志趣,只好于翌年辞职。后来,广东左布政彭诏向朝廷举荐陈献章并得到恩准。但陈献章到了吏部却遭到刁难,加上身体不适并接到母亲的病讯,只好请辞回乡,一生仕途就此结束。再次,家庭生活诸多不如意。他还没出生,父亲已去世;他出生后,终生都在与病魔搏斗;他的原配夫人张氏和儿子景阳,也先于他去世。第四,办教育做学问也不顺利。成化元年(1465年),他设馆授徒,教学生读书、射箭,不料被人疑为聚集训练士兵谋反。为粉碎谣言,他被迫停教重游太学。他成了心学宗师后,质疑之声仍不断。  陈献章积极面对这些挫折和变故。对科举仕途的失意,他淡然处之,甚至连试卷被人弄丢了也不在乎,一切随遇而安。他在《与谢伯钦》信函中说,要把平生的“不得意处”当作被秋风扫落的树叶,让其脱落得不留一点痕迹。他觉得“人不可无志”,认为不管是否从政当官,都要有“庇四海”的雄心壮志。做官,则报效国家,干一番事业。不做官,则在其他方面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所以,他在经历仕途挫折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研究学问,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净化风气,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对家庭的变故,他同样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身体不好,他就练习气功,游历山水,积极锻炼调养;亲人离世,他虽然伤心,但明白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能坦然地说:人死了就像消逝的浮烟、朝露和蜕壳的秋蝉,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否定神灵主宰命运的迷信思想,认为“事机成败我当然,天命去留人得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在世的人应当好好生活。他一生爱国,小时候在读南宋末年爱国将士在新会厓山守节牺牲的历史故事时,感动得合上书本,流下热泪。所以他后来为在厓山兴建大宗祠、慈元庙及开展有关祭祀活动积极奔走,不遗余力。他还经常去厓山凭吊为南宋殉国死节的英雄,并写下不少这方面的诗歌以明志。去世前的一天,他一早沐浴更衣,焚香向北,五拜三叩头,向皇上告别,以表达忠君爱国。从这些可以看出,陈献章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豁达、爱国,在困境中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