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关于“浮月”一名的得名,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浮月村这块土地,在600年前是一片荒滩,水涨潮时一片汪洋,惟浮月村的地势比周围高,像一个小岛,依然露出水面,看似浮在水上的明月,在立村时故起名浮月村。
  另一说法富有诗情画意:浮月村初立村时确实叫“溪村”。那时,村前仍是一片汪洋。有一日,劳累了一天的先民们,饭后坐在一起休息聊天。忽见一轮明月映照在村前的海面上,村子就像浮在海面上一样,美不胜收。于是,先民们就把村子改名为浮月村。
  还有一种说法则更富于文采。据考证,浮月村旧名“浮溪”。后来,村里建门楼,本地有位秀才叫陈赞盛,他为门楼撰写了一副对联:“浮台凤阁出富贵,月殿龙楼产英雄”。村人便以联首的“浮”和“月”二字,将这条村子命名为浮月村。现在,浮月村东门楼两旁刻写的就是这副对联。
  建筑成就
  15座洋楼矗立乡间
  据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综合股副股长蔡柏滋介绍,浮月村名村规划为创建人文历史名村。矗立乡间的15座洋楼是台山侨乡近代乡村建筑成就的集中展示,名村创建中突出对15座洋楼的挖掘和展示,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村落景观原型,突出历史底蕴及乡野趣味。其建设要点,一是突出15座洋楼的形态之美,完美展现农庄、村庄、洋楼、小道相互映衬的“理想景观宜居村落原型”。二是展现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深挖各洋楼的历史人文典故,特别是重点展示浮月洋楼的中山阁,陈述洋楼主人的父亲与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深厚革命情谊。三是加强宣传,创造体验经济价值,拓展村民收入渠道。逐步开放部分洋楼供游客参观体验,并将当年乡村广泛使用的特色家具、物品等陈列展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浮月村的洋楼都是华侨请洋人建筑师设计图纸回到故乡建起来的。这一座座洋楼既反映他们所在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溶入故乡传统的建筑艺术,兼具居住与防卫的功能,造型以西式为主,美轮美奂,风韵迷人。”梅伟强说,浮月村的洋楼,大多数是以楼主的名字命名,或取其楼主名字中的一个字命名,只有少数几座是例外的。这些楼名,除中山阁是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外,其他几座洋楼的楼名或表达楼主对安雅、平和生活的追求,或对兰香芬芳意境的钟情,颇具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台山著名作家、斗山五福里人氏陈策文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为《家乡的洋楼》,以优美的文字歌颂了浮月洋楼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他写道:浮月村的“15栋洋楼恰像一幅暗黄色但溢光流彩的中西交融长轴,每当朝彩晚霞,特别是雨后斜阳远山分外苍绿时,才是凸现出最靓的神韵之时……审视那三层或假四层钢筋混凝土的洋楼,那围墙庭院,那二楼枪眼炮孔,那三楼中西式阳台、廊柱,以及弧窗拱门,似一页页激扬的文字,让慕名前来的人一时惊喜,一时释重,最后肃然起敬。”他深情地说:“浮月洋楼真是最值得用心品味的艺术品!”这就是浮月洋楼的美。
  洋楼故事
  彰显华侨
  热爱家乡情怀
  在采访中,78岁的浮月村村民陈松想向记者讲述了几个与浮月洋楼有关的故事。他说,这些洋楼彰显了浮月村旅外华侨热爱家乡的情怀。
  惠华居作为浮月村第一座洋楼,是楼主陈璋承先生受当时乡族中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主持建造新宁铁路的启迪与鼓励,率先在村里建起这座洋楼,作为奉献给家乡的爱心;
  中山阁是楼主陈国麟先生为纪念其父亲陈栋华先生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革命、缔造共和的深情厚谊而命名的,它也彰显了浮月洋楼的一份殊荣;
  贤安庐用红砖砌墙,被称为“红楼”,是浮月洋楼中最漂亮的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