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月村:洋楼矗立侨村美
2012-11-19 16:54:18


  浮月村的洋楼普遍高三至四层,与同一时期的民居和碉楼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二是洋楼均为庭院式别墅建筑,这是与周边许多地方的碉楼最为明显的区别。洋楼建筑不仅使用了“红毛泥”等洋材料,而且汲取了西方建筑艺术成果,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侨乡生活风俗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交融的特征。

  由旅外乡亲捐建的浮月村东门楼,古朴典雅。

  贤安庐用红砖砌墙,被称为“红楼”,是浮月洋楼中最漂亮的洋楼之一。

  中山阁曾由楼主的亲属居住看管,现在已人去楼空。

  浮月洋楼为欧美建筑风格,非常气派。

  蓁华居由楼主弟弟的孙子一家看管,保护完好,每天都吸引各地游客、学者前来参观体验。

  有的洋楼仍陈列当年乡村广泛使用的特色家具、物品等,供游客参观。

  斑驳的窗户和铁柱,是岁月留给浮月洋楼的痕迹。
  浮月村:洋楼矗立侨村美
  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因为“洋楼”而闻名遐迩。该村占地面积50多亩,由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庐、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煜庐、惠华居、国旗楼等15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洋楼组成,是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民国时期建成的。如今,随着名村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浮月村更彰显其侨乡韵味。
  现场探访
  最美的“花园式”侨村
  日前,记者在台山市斗山镇党政办副主任陈泽龙的陪同下到浮月村探访。驱车从斗山圩沿着策文大道行走,不久就可见一条洋楼鳞次栉比的村庄被金色的稻浪包围着,风光无限,这就是浮月村,也是台山市“花园式”第一侨村、台山市最美的村落。
  记者看到,在浮月村口,富丽堂皇的门楼和凉亭特别耀眼。施工队在整理通往各洋楼的小道路基,铲车运载石粉铺在这些小道上,旁边堆放了不少用来铺路的花岗岩石板。村中一间民房搭起了竹棚,工人在修葺屋墙。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的干部正在和施工人员、村干部商讨名村建设事宜。
  热情的浮月村村长陈光强告诉记者,今年,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对浮月村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生活污水管道的埋设,民居修葺复古、洋楼小道铺设、村场绿化美化等工程正在施工中,争取年底完成。
  陈光强说,浮月村是著名侨乡,现侨居海外(含港澳地区)的人口约1500多人,是村里现住人口的4倍多。在上世纪十至三十年代,一些经过艰苦创业、勤俭聚财的旅外乡亲,携款回乡建起了15座华丽无比的华侨别墅。这15座被称为“洋楼”的别墅,最早的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后的觉庐建于1936年。这15座洋楼因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历史文化价值高,于2008年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浮月村,记者发现,这里视野开阔,广袤的农田风光与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浮月村独具特色的田园诗歌式风光。浮月村在整体布局上,延续了中国民间背山面水或村前挖塘聚水生财的风水格局。浮月村背后虽然没有小山,但因传统房屋多建在低洼地上,洋楼则高耸在村后,从而起到了“靠山”的作用。这种布局反映了村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同时也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望。
  名村溯源
  浮月村原名“浮溪村”
  据史料记载,浮月村原名“浮溪村”。因立村之初,浮月村村前原为汪洋大海,只有立村之地较为高突,旁有溪流注入海面,村子犹如浮在溪流上面,故名。村民说,村里辅世陈公祠里原有一对大铜锣,上刻有“浮溪”二字可以作证,可惜这对大铜锣近年已被盗走。
  曾对浮月村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