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见证纷乱 古窑古巷话浮沉
2012-9-28 16:28:09


    斑驳古城墙,诉说着古老往事。

    汶村古城有4个城门。
    族史见证人:
    汶村村老人协会会长
    陈启良 85岁
    在汶村,每家每户都流传着不少历史故事,这是一座经历过浮沉变迁的陈氏古村落。在这个古村里,古巷、古榕、古窑、古祠堂,每一处都诉说着陈氏一族的耐人寻味的往事。
    汶村现在住着8000多陈氏后人,为陈氏凤台一族后裔。近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一个以侨汇维持发展的古村。这里,是台山“三村二石”的其中一村,村里文化氛围至今仍十分浓厚。明末清初的那一段汶村离乱,古城墙遗址仍在,让这座古城更添一份神秘。
    在台山汶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协会监事长陈英钦的眼里,汶村古城是一个充满“谜”的地方。其中一个谜是为何祠堂那么多,而且都建筑精美。另一个则是关于明末清初的王兴之乱,至今,王兴这个名字仍是村中族人的“仇人”。村里那段古城墙遗址,则见证了当年的那场离乱。
    陈氏祠堂,老村的见证
    “我在汶村村出生长大,从小在汶村村的‘散仔馆’、店肆、商铺和街头巷尾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传闻和乡谚。”陈英钦是台山汶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协会监事长,他在他所编著的《汶村古城》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汶村村是台山市汶村镇的一个村委会。汶村村的进村牌坊建筑古色古香,未进村就已感受到村子的古味。村委会所在地是陈氏祖祠的所在。“这就是始祖的祠堂,是最老的陈氏祖祠,保存也是最为完整的。”85岁的陈启良是村中老人协会的会长,他指着祠堂的横梁告诉南都记者,这里的每一处雕花都非常细致,梁上雕刻亦是妙笔生辉,图案惟肖惟妙。
    据陈启良介绍,村里保存完整的祖祠共有7间,而陈氏始祖祖祠已有775年历史。这是一座三进的祠堂,在最里间,左边挂着汶村始祖陈恺和他儿子画像,他们就是汶村陈氏的始祖。右边,挂着陈凤台的画像,陈恺是陈凤台的第四子。
    古城墙残骸诉说当年故事
    在村东,有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城墙。这座古城蕴含着许多道不尽的历史。古城墙与村中的古巷相辉映,城墙约2米多高,仍然坚实。
    “这座城墙是由灰沙、黄糖、粘土等混合而成的,现在只剩下两段。”据陈启良介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村东的这一段。“南门还有一小段。”据村中老人的介绍,这是明末清初举人陈王道率陈氏族人修筑的。“当时土贼蜂起,陈王道聚集村人捍卫,并在环村建设城墙,外开四门,分别是东作、西成、南薰、北拱。”现在的汶村,村人仍习惯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称呼村中的东南西北四片。
    据资料记载,古城墙建成于顺治4年(1647年)。
    “当年明末王兴率领农民军攻破汶村城后,据城抗清,改名为文安城。”据陈启良介绍,汶村古城曾是南明唐王弟朱聿鐥的行都,当是时三圣堂是作为王兴的将军府,旁边的“闲竹寺”则是当年的行宫所在。而王兴在汶村抗清5年,终被清军所灭。
    “对于汶村人来说,王兴仍然是一个仇人。”据村中老人称,王兴攻占汶村时实行屠城。“当时到底屠杀了多少人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只流传有当年虎口余生逃出去一百多人的说法。”而在王兴之乱后,汶村陈氏是如何快速繁衍,迅速再次成为大村望族,村中老人亦都不清楚。
    村中古城文化味浓厚
    汶村现有2000多户,共8000多人。海外人口有2万多人。汶村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是侨汇。以前,侨汇可以解决他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支出。在陈启良小的时候,四叔每个月两百元港币的侨汇,已经够他们一家人生活所用。现在,这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汶村的年轻人,也有着自己对生活的选择,有些选择离乡打工,有些选择跟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