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拥有资产100多万港元的殷实商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国泉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从香港调集资金回广州开设“和隆行”,又出资10万元參与创办华南企业公司,还投资北京新侨饭店(华侨大厦)。其后,广州兴建华侨大厦,他捐款1万元;新会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他捐出3000元;新会集资10万元创办华侨中学,他认捐3万元(后来,其夫人再捐1万元)。
  1957年6月30日,陈国泉在广州病逝,其夫人唐珍琰遵夫嘱结束在香港的生意,把在港资产套现为100多万港元,携款全家迁回新会会城居住。后来,唐女士把该款用于支援新会的经济建设和兴办公益、教育事业。她先后投资参与了新会龙潭水电站、新会华侨电机厂、新会农械厂的兴建和技术改造,又捐资11万元在新会学宫后面兴建了“国泉楼”(后用作新会博物馆)、捐资19万元兴建了会城少年宫和游泳池配套设施。
  石头村是陈国泉的故乡,桐井河把石头村除椅山、南山之外的大部份村庄阻隔在江沙公路的对面。以前,村民出行必须乘搭椅山的横水渡过河,甚为不便。为改善这一状况,1964年7月,陈国泉的遗孀唐珍琰女士捐钱兴建了这座横跨桐井河的钢筋水泥桥,当时人们称为椅山桥。鉴于陈国泉夫妇对石头村的贡献良多,1993年,石头村村委会议决将椅山椅更名为“陈国泉桥”,这便是陈国泉桥的来由。
  D卢观恒父子与天河围大堤
  据史籍记载,石头村蓬莱里曾出过一个名人叫卢观恒。此人曾在广州开设广利行并成为富商,后任十三行首领,生前多做善事,死后获皇上颁旨入祀乡贤祠。其子文举、文锦、文蔚、文翰秉承乃父遗风,一边营商,一边造福社会,捐赠甚多,而在卢氏父子所做的善事之中,最为村民称道的是,出钱出力修筑了天河围大堤。
  原来,天沙河与西江并行南流了10多公里,为保护天沙河不受西江“欺负”,人们在中间筑了一道堤坝叫天河围大堤,由于该堤捍卫着棠下、江门、会城的广大地区,因而历代政府都把它列为江门、新会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
  卢观恒是石头村人,深知天河围大堤的重要。早在嘉庆初年,卢观恒就曾捐出巨款修筑、加固大堤。道光二年(1822年),西江发大水,天河围大堤三围同时崩决,洪水淹没了棠下的许多村庄,大片农田被毁,灾民无数。水灾过后,当地政府发起修筑新的天河围大堤,卢观恒之子——卢文举到实地勘察后,提出改土堤为石堤,以增强堤坝的防洪能力,并表示愿意承担修堤的全部费用。村民们自是乐见其成。
  卢文举先是稟奏朝廷大吏,获准在九龙山开采石料,又出资买下堤边之民田,以取土筑护坡。筑堤工程由附近的村民负责施工,由于刚刚受过洪灾之苦,民工们自是干劲冲天,石堤工程进展顺利。很快,全长3458丈(司码丈,折12.6公里)的天河围石堤筑成。“百年之大患,一旦消除”(《新会乡土志》语),卢文举为此总共花费了13.3万余两白银。
  石堤完工后,卢文举又考虑到大堤的维修费用问题。他想,如果按原来三围内民田每亩每年加派白银六分之例钱,一则加重村民负担,二来不足应付,于是捐出黃布臀田之官坦田825亩,以所收田租作为天河围石堤之常年维修费用,又奏请官府免去加派给村民之例钱。天河围大堤因此得到悉心维护。直到1915年,天河围大堤才再次崩决。至此,它总共抵御了92年的西江洪水,使天沙河流域民众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远离洪灾。
  卢文举出钱出力修筑天河围石堤,民众自是感恩感德。大堤完工后,绅士罗天池联合天河、横江、周郡各村村民,定制“美济苏堤”一匾为赠,把卢文举修筑的“天河围大堤”与苏东坡修筑的“杭州西湖苏堤”相提并论。其实苏东坡筑堤,用的不是自己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