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裕堂”,门面宽敞,去年才重新装修过。前庭立了红木屏风,上有对联“宽睦祥和聚一堂宗谊,德明敦厚循万世家风”,显示了瑶台人平缓稳重的性格以及和睦处世的风度。从对联的落款可以看出,兴资重修祠堂的是蔡氏第二十代传人。负责照料祠堂的成叔向我们介绍,祠堂的文物在解放后被毁坏,当时没有人敢私自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祠堂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的,一丝一毫都保留了原先的样式,石柱木梁都还是原来的材料,只是上漆翻新而已,没有添加的痕迹。据说蔡氏的祖先是西周贵胄文王第五子,祠堂的碑文记述其祖先“叔度立姓于河南充州(现上蔡县西南)”,后来因为王室的纷争被贬到南粤做官,于是在广州西城(以前还是南海)开枝散叶。“垂裕堂”的阁楼上还存放着醒狮的狮头,每年元宵村里人都会在祠堂的前院摆开架势舞狮助兴,祈求兴旺发达。
        陈氏的宗祠比起蔡氏的祠堂规模要来的小,我们在陈氏宗祠遇见了八十多岁的老伯陈清,人称“瑶台通”。陈老伯介绍说,蔡氏比陈氏更早在瑶台定居,所以蔡氏后裔人数众多不足为奇。陈老伯还说,瑶台也曾经出过英雄人物,在清代抗英的时候和三元里的村民一起战斗,不过名气要小得多,所以没能在史册上留下名堂。老伯早年读过“卜卜斋”,在老一辈村民中算是比较出色的人物,所以祠堂重修的时候村里特地请他为祠堂题写对联,现在瑶台村大牌坊的碑文和对联也出自陈老伯之手。陈老伯说起陈氏的历史立刻兴致勃勃,陈氏源于广东新会,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太公曾经在康熙年间任“朝议大夫”,官位显赫。新会人说的是台山话,由于迁徙的时间太长,现在瑶台的陈氏村民都几经融入了广州的民俗,没有人懂原来的母语了。我们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陈氏祠堂正准备举办婚宴,席位已经排开,概略有二三十围,厨房的师傅正在准备宰乳猪,上上下下忙个不停。陈老伯说瑶台现在还兴在祠堂摆宴席,每年起码有二十回,保留了原始的民风。陈氏祠堂最显眼的地方是祠堂门口一副古体的对联,曰“颖树发千枝跟为一本,川江流万派总归同源”,气势磅礴,落款竟是“廖冰兄”。旁人指点原来廖大师和陈老伯关系相当亲密,以前还经常来瑶台把酒当歌,所以祠堂重修的时候陈老伯就特意请廖大师题词,传为佳话。
        瑶台除了民俗古朴,村民相处得也非常和睦。三大姓氏非常团结,从来就很少有纠纷。蔡贵标大叔说不同姓氏的几个祠堂,并没有严格的分野,例如陈氏子弟嫁娶,有时候也会到蔡氏祠堂摆酒,大伙就像一家人,相濡以沫。现在来这里租屋的外地人和原来的村民也相处得非常好,只要不是大奸大恶,平日都相安无事,用“平静”形容瑶台村便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们在村里看到歇息的人们,有本地的老者,也有外地的青年,共处一村,颇有安乐祥和的气派。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