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汶村古城趣事
2023-2-20 14:30:56

    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市西南部沿海有一座远近闻名、具有840余年历史的古城--汶村,现为汶村镇汶村村民委员会,下辖1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近9千人。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前后,汶村先祖陈恺从广东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其兄弟为宋朝武官,被贬潜逃,相约近水而居,后代不作武官。因此,村名定为“汶村”,又名“文村”。明末清初时期,反清复明势力王兴在此据守多年,成为清朝初期的西安王李定国与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联络的“中转站”,双方使者不时经过汶村停留。明末永历帝最后一个藩王朱聿鐥在汶村建立寝宫。历经战火的淘洗及历史变迁,古城墙遗址以及古巷、古屋、古祠、古门楼、古石板路、古护城河、古井、古窑、古树等遗迹,依然显现汶村古城的魅力;历尽几百年沧桑的汶村古城发展史,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流传至今的俚俗民风、逸闻传说,仿佛在叙述着汶村古城的历史故事。
                古 城 韵 味
      古之汶村乃要塞。《新宁县志》记述:“文村处万山之中,四邻大洋,羊肠鸟道,一径通入。刺竹坡塘,交相间隔,地势险峻。” 又据《汶村陈氏族谱》叙述:“从宋历明始,人殷数千,田增二百余倾,编户一十四籍。万历、启祯之世,称盛族者也。”史料记载说明,早在明代时期已具盛族气象。 汶村北靠笠帽山峰,山峦重叠,左侧是白虎山,右侧是双龙山,南边是南海,群峰溪水形成一条河道,称之汶村河。     
    汶村先祖在此选址立村时,崇尚“天人合一”哲理,让其子孙后代永在大自然的怀抱,于山海之间,逢冲即止,逐水而居。村内核心区是陈氏祖祠群,以此为点向外辐射,街巷环绕盘旋,状如八卦。整个汶村古城呈里三层外三层的布局,外三层是城墙、池塘、护城河,里三层是横街直巷所显示的层次。汶村古城的东、西、南、北各有1座城门,最初名为“东作、西成、南薰、北拱”,雍正年间的知县王暠莅临海晏都,欣然为汶村4座城门命名为“东陽、西康、南薰、北拱”,一直沿用至今。直至民国期间,汶村仍健全城区建制,4座城门壁垒森严,每座城门有生铁铸造的大炮2门,城门前竖1根旗杆,东西南北各有1座4层高的碉堡,每座城门出口通往护城河石板桥。 汶村古城内街,古香古色,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形似迷宫,令人着迷。五六十年代之前,街巷道路大都用石板铺设,民宅大多数是1至2层的瓦房,宅门口有一道比较高的门槛,宅门为木门,坚固美观实用。城内有多口水井,清清的井水,清凉又清甜,胜似矿泉水。随处可见的古树,男女老少在树荫下乘凉,享受天伦之乐。 汶村河环绕汶村古城,东西南北各有1座石板桥通往城内,北边河里有1道水坝用于拦截河水灌既农田,每逢雨季水量增大,许多孩童在水坝下游冲浪追逐戏水,别具一道风景线。 六十年代,汶村古城南边有一片长长的水田,种植莲耦、马蹄、茨菇及其他农作物,从台南公路乘车路过汶村,远眺古城是一番田园风光。台南公路汶村段南侧有一条长约3-4公里、宽约7-800米的沙丘地带,沙子又细又软 ,这条沙丘是古代海洋风浪长期冲积而成,沙丘前方是海积平原,往南约5公里便是浩翰的南海。 汶村古城内至今依然保存着很多古迹。东门向北一隅有1段长约35米,高约2.3米,厚80厘米左右的古城墙遗段。古城内最有名的1个古井相传为南明唐王朱聿鐥曾汲用过。城内主街道铺设的1条宽为3块青石板、长约2千米石板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是汶村古城的独异风景。古民居大多数保护较好,汶村古城的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基本结构为11桁、13桁、15桁。单间民居,称为贵头;单间前带天井回廊的,称为房通廊;2间并连的,称为侧角牛;3间一体的,称为一叠。出于御敌需要,汶村古民居建在街巷之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