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旧时在南粤沿海地区,蚝壳易得,成本低廉,而且坚固且不易腐蚀,表面粗糙可以防盗,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防台风性能好,不积雨水,兼具冬暖夏凉等优点,很适合岭南的气候,因此成为人们喜欢的造墙材料。”坦边老人陈伯说,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过去传统的砖墙很容易受潮,但是蚝壳墙不会被雨水侵蚀。
    另外,蚝壳质地坚硬,以它为主体材料,黏结之物是用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混合物舂捣而成,既硬又韧,可历经百年风雨,民间更是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
    坦边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蚝壳?我们可以从记载中找到一点线索。民国时期,一位地方文人在《(新会县)潮连乡志》序中,对潮连的历史有这样一段叙述:“在南宋咸淳以前,潮连仅一荒岛,渔民疍户之所聚……潮连四面环海,属西江流域,河流海坦。”从记载可知,潮连四面环海,海边的生蚝资源丰富,古人因此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
    据了解,最鼎盛时期,坦边至少有几十座蚝屋,随处可见蚝壳墙排列在街道两旁。但经历数百年风雨,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蚝壳墙或坍塌或拆除,被砖墙所替代,如今蚝壳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少数几面蚝壳墙留在小巷中。
    C 功名碑 讲述百年文脉传承
    隐于市,安一隅,坦边岁月流淌。如今,走在这条古村的小道上,看着沿途的古楼祠堂,仿佛还能看见昔日的繁华盛景。寻常巷陌,鸡犬相闻,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你会发现路面早已变得光滑,岁月将这里变得温润,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亦能感受到别样的慢时光。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除了对古民居进行修复之外,还对村中的古迹进行了保护。”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村中古建筑都经过活化和修整,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修旧如旧,韵味犹存。
    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致的绿岛水乡美丽画卷:整齐美观的青砖屋在村道边一字排开,村道旁河水清澈,岸上绿树成荫;穿过石桥,休闲健身广场上不少老人正在散步,小朋友嬉笑玩闹,一派热闹和谐景象。
    沿古村漫步,看见的不止青绿,还有道不尽的历史。在坦边,有一片古石碑群,这些石碑大多制作于明清时期,且全部采用青石条制作,展示着当地悠久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坦边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明代以来,贤才辈涌,村中便为考取功名的子弟立下了功名碑,彰显着无限荣光。”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石碑多有损毁。近年来,村民们把存留至今的功名碑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并将其中保存较好的石碑竖立在祠堂门口,供村人凭吊瞻仰。
    这些弥足珍贵的石碑,无不诠释着历代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文化与精神。“尽管对石碑上记载的名字感到陌生,但都知道这些先祖是坦边的骄傲,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坦边还将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当地知名度。
    延伸阅读
    慈母石碑亭
    区越(1468—1555年),字文广,号西屏,坦边方岳里人。其父热心善事,修筑围堤,排难解纷,深受乡人尊敬。区越自幼受到父亲影响,懂规矩,行孝道。他八岁丧母,侍奉继母至孝。他的继母亦很慈爱,每当区越过河去荷塘读书晚归时,她便到河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候儿子归来。
    后来,区越的老师陈白沙先生写了一首《慈母石歌》,附有“谁化江边石,世传慈母名”的诗句,赠予学生区越,以歌颂其母慈子孝的诚挚亲情,“慈母石,世罕有,汝在江头天地久”,这一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佳句被后人广为传颂。后人将《慈母石歌》刻于石碑上,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