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规定,使华工在古巴的处境有所改善。
    清光绪四年(1878),陈兰彬建议在美国旧金山设立总领事馆,以保护华侨合法权益。光绪七年(1881),陈兰彬任满回国,赏二品顶戴,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翌年,擢左副都御史。同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相当于外交部长),兼署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清光绪十年(1884)辞官回乡,主讲高文书院。
    在倡建陈家祠的绅耆名册中,陈兰彬名列第十九位。陈兰彬在广东绅耆中品级最高,为什么屈居第十九位呢?引起后人许多猜测,甚至人有据此否认陈兰彬在倡建陈家祠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份名册,可能是以排名不分先后,倡建人陈瑞南是商人出身,对官品名份不那么重视,因在广州建祠,认为应推重当地绅耆,更有号召力,又名称书院,当推选在广州书院界的名人,结果,陈昌潮(在名册中否书为朝,今订正)排第一,因他是番禺人,属广州绅耆,又因为他当过越华书院监,是广州书院界的名流。故以他排在第一名。排在第二位是陈宗询,他是广东近代名儒陈沣的儿子,陈沣是番禺人,他的儿子也属广州当地绅耆。要者,陈瑞南在祖籍主持建祠时,曾请陈沣撰书碑铭。陈沣是广东近代著名书法家,康有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书法“雄骏”。(马宗霍辑《书林藻鑑》第 438 页)由于兴建陈家祠时陈沣已逝世,故仍以他的儿子名列第二。这二人若以官品而论,均在陈兰彬之下,但却在绅耆名录中名列前矛。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排名滞后而否定陈兰彬在修建陈家祠中的作用。如征地问题,由于有了他和陈伯陶二巨绅出面,才克服了不少困难。在陈家祠竣工后,他与其他绅耆一道倡导到清远天塘山祭拜并重修陈凤台墓,他虽不是陈凤台的后裔,却积极倡议和参加这些活动,使修墓工程顺利完成,这是值得称赞的。当然,他也得到应有的回报,在陈凤台墓前四支华表中,他名列第二位。因华表与祠堂的排名标准不同,华表讲品级祠堂讲辈份。
    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 年 1 月),陈兰彬病逝,终年七十七岁。著有《毛诗扎记》、《使美纪略》、《使美百咏》、《泛槎诗草》、《华工修覄》;编纂有《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吴川风俗志》、《石城县志》等。这些著作对研究中美关系史和华侨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他所编纂的地方志,也为后人修订地方志留下了宝贵资料。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