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从此天塘山这座边远而偏僻的荒山就和广州闹市中的陈家祠搭上了寻根认祖的渊源。陈凤台墓前的水塘旁立着4根极为罕见的清代华表,每根高达2.5米,用花岗岩做成,重约3吨多,柱上刻着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陈凤台后代在科举中有功名的12名官员,其中有陈伯陶、陈兰彬、陈昭常等。这四支重达六七千斤的华表从哪运来又怎样搬到山上,未见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4条石柱从外地用船沿滨江河运到沙河圩,然后用人力车运到天塘山脚。当时从山脚到山顶的十多里路是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靠人工来扛抬是无法将这几条石柱运到山顶的。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幸遇一位法师,说只要依他的办法去做,第二天就可以把4条石柱运到山顶。法师在当地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由长者陪着法师到桂湖各村有身壮力健者的家中,逐个请他们明天早上到天塘山脚帮忙抬石柱上山,共有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男人答应了此事。这些人为了明天帮忙出力干重活,当天晚上都早早上床睡觉。睡到第二天一觉醒来时已经日上三杆并觉得周身疲倦,力气全无,但既然答应人家抬石柱上山,还是赶紧来到指定地点。上百个平时都干惯了重体力劳动的男子汉个个感到身无力气,也看不见有石柱在山脚。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山顶上鞭炮齐鸣,人声鼎沸,4条石柱已在山顶立起。原来这位法师是一位神仙,得知陈伯陶中探花后从几百里外来到这深山为祖先修坟祭祀,被其知恩图报的行为所感动,所以特到凡间相助。法师有借力之术,将当晚答应过抬石柱上山的一百多人的体力在他们睡着后借出来,集中到一起,趁着夜色无人知晓就把4条石柱运上了山顶,所以答应过抬石柱的人睡醒后会觉得一身疲倦。4条石柱竖起之后,这位法师就从人群中消失了,天塘山顶却增添了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
 
 
这样的后土碑石全山有三个,都标明陈辉祖后龙,凤台公后土。
 
 
卫星图
 
 
卫星图
 
    此地来龙甚远,自西北方乾卦之石坎亚婆髻出脉,火土金水木五星俱备,穿落传变,行至西方兑卦之望军山特起为少祖,此少祖属出土金。
 
    《玉髓真经》云:平土生金,金数成五。富贵兼全,兼资文武。
    发挥曰:土中生金,土厚则富多,金旺则贵多。然尝历览山川之胜概。大率不问土之厚薄方圆,若金脉从土而出,只直排一路而行者,力量专而多贵。
    连传数个金星后变淘金水蜿蜒入穴,穴形行地木星,生花出秀。生花者,穴前余气成天然水塘也,文星显然。是故,此地文武兼备,财丁贵俱显!
    遗憾的是于2013年岁次癸巳,陈氏后人见陈凤台墓年久失修,遂联合清远文物部门发起重修古墓之倡议。(见下图)
 
 
重修平面图
    据陈氏族人描述:族谱记载了凤台公的墓图及分金。是按照族谱记载的乾山巽向兼戌辰之分金重修。笔者曾于未重修前到过此地,记忆中墓穴正对前面水塘。为自然之向!(见下图)旧墓无碑,只在拜堂有一石拜桌。后龙有三块青石做的地界碑,测得戌山辰向兼辛乙。笔者不禁提出疑问:陈氏族谱所记载陈凤台墓之内容是否有误?上一次大重修是陈氏后人陈伯陶高中探花之后。当时墓穴并没有立墓碑,也没有砌筑砖石,族谱所记载的分金是从何而来呢?
 
 
重修后鸟瞰图
 
 
穴位原貌
 
 
向上原貌
 
 
原穴位近照
 
    重修后的墓穴乾山巽向,墓相极不自然,而且极不协调。是过于迷信风水?还是伪风水之害?
    笔者认为,墓穴原应立戌山辰向兼辛乙分金(与后龙三碑分金同)。其分金与穴前水塘中轴线吻合。水出丑艮,为斗牛纳庚丁之气局。乾山巽向兼戌辰并不符合金局之理想坐向。还有一点,陈凤台墓穴喝形“飞天蚕形”。此类形穴,在堪舆学中不宜大规模砌筑砖石。你想,自南宋至清代末年陈伯陶中探花后重修祖墓,四根几吨重的华表功名柱都竖立了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