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修坏的大地——沙河天塘山陈凤台墓
2022-10-18 9:25:11

    南宋抗元英雄陈辉(号凤台),为广东韶关南雄的祖先。至于是何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江门五邑地区,由于历史久远,族谱资料残缺,家族庞大,分支渐远,因此摸不清陈凤台及其七子的来龙去脉。陈凤台的曾祖父(文公)携家人从外省迁入南雄珠玑巷。文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凤台)。陈凤台生有七子,个个都有功名,长子陈谟,宋进士;次子陈宣,宋进士;三子陈英,宋进士;四子陈恺,宋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宋庠生;六子陈图,宋庠生;七子陈仁,宋庠生;称为"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一直在陈凤台的后人中流传至今。而广东清代第一状师陈梦吉,正是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翁的后裔。
    据当地人口述:
    此地叫“飞天蚕形”。位于广东清远市清新县禾云镇桂湖村的天塘山(其长子陈谟撰写的遗牒,中已有记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直到广东陈氏族人修建广州陈家祠时一并重建一次,距今也有近百年的时间。至于陈凤台生于何年卒于何时,为何安葬在离珠玑巷三百多公里远的天塘山上,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据新会的《陈族世谱》记载,陈凤台的第三个儿子陈英(宋进士,宣议大夫),也安葬在天塘山上。但目前只知道陈凤台的墓址,还未找到陈英的墓址。从桂湖村上天塘山只有一条盘山土路,车到土路的尽头还要攀登400多米的陡峭山路才到达墓地。
 
陈族世谱记载的陈凤台墓图
 
  自汉朝陈登再传20世生陈洪进时,历史已进入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陈洪进在后周末年据守闽南,后主动归宋,封为岐国公,迁居金陵。陈洪进裔孙陈瑚生陈圭,陈圭的后裔陈文在北宋末年与族中兄弟迁居南雄珠玑巷;陈凤台系陈文的曾孙。
    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北方战事日紧,元朝蒙古铁骑节节南下,珠玑巷士民争相逃亡;陈凤台作为陈氏族人领袖,率兄弟7人、子侄28人,族中兄弟30余人从珠玑巷首迁清远,休整后再举家南迁。陈凤台临行相约:此处迁移,兄弟日后恐难同住,为了将来兄弟便于寻找,切记“逢冲则止,遇水而居,以铭志故土沙水村也”——这就是陈氏兄弟的相认密码,为了便于识别与沟通,陈凤台规定:途中凡遇村名有点水傍的就可定居,因为水虽然支流万派,但终归可以同源。后来陈氏一族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各自的定居地。其中陈谟、陈宣、陈英、陈恺先后迁入新会、新宁(今台山),陈润迁入潮阳,陈图迁入清远城,陈仁迁入鹤山、新会。其余兄弟及诸侄散居各府州县,或居广州,或居金陵,或回福建。后来,六子陈图留在清远开基创业。
 
穴场
 
 
拜桌
 
 

水塘右边的两支功名柱
 
 

水塘左边的功名柱
 
    陈凤台墓前的水塘旁边立了四支用两米半高的麻石做成的华表,上面记载着陈凤台后人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受朝庭钦点的文武官员的名单:
陈伯陶(东莞),1892年光绪壬辰科(钦点探花及第。
陈兰彬(吴川),1863年咸丰癸丑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首任驻美公使。
陈仲真(台山),勒封绥靖伯。
陈遇夫、陈翰(台山)父子解元。
陈华褧,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编修。
陈昭常(新会)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陈朝光,同治乙丑科(1865年)钦点蓝翎营用。
陈英刚,光绪丙子科(1886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炽昌(中山)光绪癸未科(1883年)钦点金殿傅胪。
陈远超,光绪庚寅科(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
    关于这四根石柱,当地有个这样的传说:
    为报祖恩弘祖德,陈伯陶高中探花后立即倡议重修凤台祖墓。当时正逢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款修建的广州西关陈家祠工程即将完工。陈伯陶探花及第又增添陈家祠的神秘色彩,于是陈氏家族决定由陈家祠建祠会所一并负责重修天塘山的陈凤台墓。重修时绘有详细墓图和广州至天塘山祭祖的线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