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陸秀夫等擁立稱帝向南沿海出逃,前者病歿於途,後者逃至新會崖山,海戰敗後亡於海上。這一片海,鄰近江門,與陳天祥南遷後落腳所在的上閣東山(後稱新寧墩頭)在地理上很近。
所以,陳天祥(或陳從善)、其子陳夢麟、其孫陳有志、理應是宋末元初的我族,尤其是陳有志,他相當於出生及成長在忽必烈稱帝的年代(1260-1294)。據稱,官至提領,擁有稅田,這包括更南的朗美一帶,更靠近海。陳有志在族譜留下的遺言中,叮囑後代務派子孫移遷朗美。這是我族接下來第三輪遷移,是陳七一的其中一位兒子陳元康進駐朗美,這遂碰上元末明初的大動蕩。這一回估計是兵戎再起,流民泛濫,陳元康所以依祖訓遷至朗美,是出於能更近和更好地守護該處農耕。
由於明代是較長和興盛一代,由明至清長達二百七十多年,我族亦下傳了十二代才至撰《族譜志》的陳佩璿,我們亦可同時從陳佩璿所撰的《紀變錄》一文中,通過他細述明清交替時的舉凡十次組織守衛和抗亂,使人一面看到家族間分田分地的記述,又另方面看到地方盜賊與兵戎的為患。
最後的一次牽涉到槎洲一族的再遷徙,是起於清代康熙朝的海禁令,即1664年,清康熙帝為杜絕明代的遺臣遺將把廣東沿海的地域作為他們戰鬥活動和後勤糧食的接濟和庇護所,遂通令包括新寧(台山舊名)在內的所有村民全部向內陸北遷四十里,朗美村民,不許再留,故此陳佩璿亦因而攜妻及長女幼兒遷徙至台城,陳遇夫,時八歲,兩年後陳佩璿(時年四十有二)病故,其妻三日後亦告亡。
這無疑是一場雙重不幸變故。在父母雙雙去世後,長女繼被安排嫁入台山瑞芬梅姓夫家,幼兒陳遇夫亦隨姊寄居梅家為這家人放牛;稍長,獲許在梅氏學堂工餘時旁聽苦讀,因其人聰慧,被視為奇才,梅姓家族安排按鄉例讓他改姓梅報名考試,先舉秀才,後點解元,是以在新寧縣志上這些功名是錄作梅遇夫。
但父母雙亡時他已十歲,當然自知本身原是姓陳,遂終於認祖歸宗遷回朗美,回復陳姓,稱陳遇夫。後又擇地在槎洲開族。那已經是1703 年(即康熙四十二年),是時南明桂王及其遺部已盡遭吳三桂剿滅。明朝既亡,海禁撤銷,朗美族人在歷劫猶存後都返家園。陳遇夫亦如是,據稱其子陳瀚是在朗美出生。
然後全家才搬至槎洲村。陳瀚於1714 年(康熙甲午)亦中解元,台山“父子解元”也就是這樣來。
陳瀚娶妻有二,各為他生五子,其後衍為十房,又第八房陳之桐生子陳司爟,他於1802 年(嘉慶壬戍)考取進士,被譽為是新寧縣籍唯一一名進士。
繼有孫陳樹薌移民美國落戶;其侄陳成烈亦隨行,壯年回鄉,曾任槎洲村長,他就是我祖父。但他八位兒女其後均先後移民至美國,這包括我父親。我本人是槎洲出生,童年離開中國,先在香港渡過少年,中學未完,移民至今。我算是我家第四代從中國出生繼而移民美國的一員。
《槎洲族譜》,是我祖父出任村長時承接及保留的檔案,由他秘書後來移民帶到紐約流傳下來。據知,中國自1949 年建立新制度後,族譜代代延載,未克繼續。這亦是我過去曾發放的資料。
如今中國國人再掀尋宗覓祖之熱,這的確是好事。
槎洲裔孫陳天璇(美國賓州松石居書坊,2022 年1 月11 日)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