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汶村庙会:传承两百多年的民俗盛会
2012-5-19 19:41:46
汶村历来重视教育,是远近文明的书画之乡。
去年汶村庙会上雄狮荟萃
侨乡台山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大地,除了大家耳熟能详、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台山广东音乐和浮石漂色外,位于台山南部沿海、立村已有800多年之久的汶村,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汶村庙会更以其近200年的历史传承、每次庙会吸引逾数万人到场的热闹程度,成为展现台山民俗生活的一大人文景观,被列入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跟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台山最大的村落之一,详细了解了汶村庙会形成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民间说法
南宋年间立村
台山有很多各具特色的知名古村落,这些村落因历史、规模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人熟知。其中,位于台山南部沿海的汶村是现今台山最大的村落之一,立村已有800多年历史,虽历经战火洗礼变迁,但是村中古巷道、古城墙、古牌坊、古祠堂、护城河等遗迹依然诉说着汶村的风霜,为汶村庙会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村三圣堂保存的碑文显示,汶村始祖陈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在此定居,屈指算来,汶村立村已有835年历史。漫步汶村,你可以发现一段古城墙及护城河旧址,原来旧时汶村是一古城。据《汶村治乱记》记载,明末清初(1645年)汶村举人陈王道倡议建造汶村城,1647年春汶村城竣工,城设四门,城墙高3米,用土筑成,其中也有少许砖墙,城作长方形,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大半里,城外除东面外,都有宽约3丈的城壕围绕。汶村城有4个城门,四门名号分别为:“南薰”、“北拱”、“东阳”、“西康”,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东阳门”的一部分遗址。
汶村人历来倡导文明重视教育,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孕育出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遗产。创建于1770年的文海书院是台山四大书院之一,与宁阳书院、广海书院、潭洲书院同时而建,成为汶村兴学育才之地。
由“做福”仪式
发展为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汶村庙会每10年举行一次,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去年年初举行庙会时,共有海内外亲友、周边族人共约8万人来观看巡游。”台山市政协委员、汶村乡亲陈英钦说。
汶村庙会原称“做福”,明朝时村中发生瘟疫,族人就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指天指地菩萨”像抬出来,在村里巡游,以驱邪祈福。后来族人觉得这样巡游太过单调,就于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加上了象征吉祥的舞龙队伍跟随(汶村舞龙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举逐渐形成风俗,每年正月,村中长辈都要去三圣堂求签,确定巡游的日子。在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71年),汶村人就规定每年一小巡游,每10年一大巡游,此后,“做福”仪式渐渐发展为庙会,但由于历史原因,庙会曾有3次被停止,直到1987年才重新恢复了巡游。
据汶村镇文化站站长徐桦欢介绍,该村庙会举办时,有村民书画作品展览,有来自佛山等地的专业剧团一连数晚公演大戏,最吸引人的是文艺大巡游。巡游当天,游行队伍集中三圣堂门前广场,以6枚地炮轰鸣为号,以七星旗、帅旗、罗伞、水晶牌、彩凤、花篮队为前导,随后跟着4个闸门的4支队伍(各有金龙一条、飘色4台、醒狮数头),“八音队”押后;海宴镇西新村世交兄弟的舞龙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