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义士坊
2012-5-30 8:43:41
凌村牌坊的正式名称叫“兄弟义士坊”,座落在鹤山市址山镇凌村。从址山镇四九墟向东走三华里,便到了凌村小学(旧校址)。在小学操场旁边,矗立着一座钢筋混凝土牌坊,就是兄弟义士坊。
该牌坊宽6米,高6.5米,是四柱三间三楼的用混凝土捣制的仿木建筑(牌坊的形制柱,形成三个门,叫三间,中间高,左右两间略低。顶层造成就叫几楼。仿木建筑,是指它虽用混凝土捣制,却是仿照木牌坊的形状造成)。牌坊的主楼和次楼屋脊两端,分别塑有吻兽装饰(吻指动物的嘴,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脊和柱头,常塑有动物的头和嘴作为装饰物,叫吻兽)。柱为方柱,柱脚的正面和背面有四对抱鼓(形状如侧放的扁圆开的鼓,与豉座连在一起,用来夹住柱脚,使柱立得垂直牢固)。楼面以瓦和瓦筒屋脊样式构筑。牌坊正面上枋置有圣旨牌,为红砂岩半浮雕刻。中枋镶嵌大理石阴刻坊志铭,背面中枋有“谏议大夫”四字。两侧次楼夹堂正面左方有“兄弟忠勋”,右方有“勤王义士”8个字;背面分别有“崖山特旌”和“忠义流芳”8个字。
凌村牌坊初建于南宋末的祥兴元年(1278年),至明朝嘉靖24年(1545年)重建,清朝康熙45年(1706年)重修,都还是木结构。民国19年(1930年)凌村村民受无知的风水先生蛊惑而将它拆毁。民国26年(1937年)奉县政府命令重建,建成现在的混凝土仿木结构。1983年,鹤山县人民政府发出法令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拨出专款将它修葺一新。从初建时计起,这座牌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当初为什么要建造这个牌坊呢?据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戊寅(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骅,官、民、兵二十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议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饷军。”又据《陈氏家谱》载:“……于是陈元辅、英辅奋平生之志,于祥兴元年七月备粮于崖山,以助兵需,是时蒙宋(大)司徒命翔龙县令鸠工建亭赐匾,谨表兄弟忠勋,勤王义士,祖德荣幸矣……”可见与宋末汉族人民抗元斗争的历史密切相关,说来话长。
南宋末年,元兵占领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德祐皇帝),南宋政权基本瓦解。但是,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代表的一大批坚持民族气节的文武官员不愿臣服元朝,他们组织了历时五年的悲壮慷慨的抗元斗争。先是拥戴宋恭帝的弟弟赵昰(音是)为帝,在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开展武装斗争。赵昰当了三年皇帝就病死了(11岁)。他们又扶立八岁的赵昺(音丙)为帝,继续在广东沿海坚持抗元。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元军强大的武力,节节败退。祥兴元年(1278年)6月,陆秀夫、张世杰保护着宋皇帝乘海船撤退到新会崖山。同年12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遭到囚禁。崖山便成了南宋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在新会南部大海中,与银洲湖相连,有山石两座对峙,形如一扇大门,又称崖门,地势险要, 由张世杰率战船千艘,官民将士20万人据守。 能否守住崖门,决定着南宋王朝存亡命运。
这时,所有支持南宋政权的人,都用不同方式支持崖山保卫战。有的出兵勤王,有的捐钱捐粮援助。址山凌村有陈元辅、陈英辅兄弟二人,毅然捐粮几千石(担)运到崖山支援宋军。这一行动,对于帝昺政权及其20万军民无异是雪中送炭,被认为是忠义之举。宰相陆秀夫请皇帝降旨,命当地县令在凌村建造一座牌坊来表彰陈氏兄弟的忠勋。所以凌村建造一座牌坊来表彰陈氏兄弟的忠勋。所以凌村牌坊正面中央,原题有“圣旨”二字,表明是奉旨建造。两侧横匾,分别题上“兄弟忠勋”、“勤王义士”四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