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书院:亘古至今仍飘香
2012-5-24 21:26:42
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的文海书院,是清代台山四大书院之一,与宁阳书院、广海书院、潭州书院同时而建,也是汶村地区最高学府。二百三十八年来,从文海书院到文海中学,这里虽历经风雨,几经易名,仍育桃栽李,矢志不渝,亘古至今仍飘香,文海莘莘学子,遍及世界,效力社会,世人盛赞。近日,记者走进台山市文海中学,探究文海书院的过去与现在。
昔日:汶村地区最高学府
据有关史料记载,文海书院位于台山西南笠帽山下南边的田野上,是台山较古老的书院,是清代台山四大书院之一,与宁阳书院、广海书院、潭州书院同时而建,也是汶村区域最高学府。文海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当时知县康基田倡建的,由陈政执掌。校舍原由两间祠堂和奎星阁组成。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六年间(1835—1836)作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主校舍分为前、中、后三列,共6座高大宽敞的建筑物。道光二十年间的主持人是陈苑葵。
宣统二年(即1910年),文海书院更名为文海小学堂。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一度迁到汶村,借文海小学堂部分教师开课,并在海宴都招收学生。到1946年春,改名为文海中学。1948年底,经申报台山县教育局立案,定名为台山县文海中学(后曾因两校名相同,改名为文澥中学)。1956年秋,又定名为台山县文海中学。1958年,原台山县第三中学迁到文海中学,两校合并,取名为台山县第三中学,并定为县完全中学,面向全县招收高、初中学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按地方定校名,因而又改名为汶村中学。直到1979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学校复名为台山县文海中学。
据《新宁县志》(清光绪十九年版)载:陈政(海晏汶村人)赋质愚鲁,艰于成诵。随父淇任鹤山县儒学,在署中读书,屡被严责,呕血晕眩。年二十余,文理始通。年三十,充邑庠生。生平不耐俗务,唯创建文海书院、及西园文社、文苑文社、含辉家塾,以成就后学,海晏文风为之一振。年八十,犹手不释卷,著有品石山房诗“集四卷”。
如今:打造农村骨干学校
一直以来,文中人上下同心兴学,内外合力育才。1991年,该校得到校友黄国仲先生、陈国良先生的支持,捐资兴建校友楼。1999年得到海内外乡亲校友的支持捐资兴建教学大楼。2000年旅港乡亲黄陈美东女士捐资兴建黄振球先生纪念楼。
今日文中,校园环境优美,教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良好,办学水平和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和品味,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先后获得“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台山市文明示范学校”、“台山市平安和谐学校”、“江门市一级学校”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文海中学是汶村镇历史文化的沉淀。238年的历史,记录着文中人的光荣和梦想,铭刻着文中人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一代代文中人前赴后继,求真务实,发展教育,报效祖国。教育家陈子远、陈子超,原广州大学校长陈炳权,北京人民大会堂4个设计者之一、著名的建筑家陈伯齐教授,广东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陈洞庭,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国产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台山市文海中学校长余浥光表示,在不断总结238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该校坚定了“团结、立志、勤奋、创新”的校训,明确了“科学发展,办侨乡农村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提出了“精细化”的管理方略。同时,以百年校庆为契机,传承百年历史之精华,整合现代化教育之特色,创办优质的初中学校,为把文海中学打造成为汶村镇的纯初中的骨干学校,办成为台山西南地区最优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