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泽圩:历经670多年风雨
2012-5-21 8:52:17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上泽圩(左边为贞栈号)。 赵可义摄
骑楼上的立柱很有特色。赵可义摄
高大奇伟的骑楼。 赵可义摄
据有关资料统计,台山市共建有106个圩市,其中端芬镇最多,以山底圩为中心,在其周围有大同市、汀江圩、西廓圩、那泰圩、墩寨圩、海口埠、上泽圩、成务圩、庙边圩等10个圩市,各有风采。近日,记者来到上泽圩,领略了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采。
1、记者目击
上泽圩布局虽不及汀江圩那样精致齐整,但有自己的风韵,如果说汀江圩骑楼风格属于简约精致一派,那么上泽圩骑楼则是豪迈粗犷的代表,高大奇伟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且骑楼善于运用立柱、阳台,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沿着村中公路进入上泽圩,穿过一些二层低矮的骑楼,走过一座短短的水泥桥,就进入了上泽圩,记者发现,集市周围布满挺拔的骑楼群,最为宏伟的一幢是正中的贞栈号,处在集市中的“丁”字路口,依路弧形而建。据介绍,贞栈号由平洲村人陈怡廉建造,当时主要办理侨汇、邮政业务,相当于今天的银行和邮局。记者看到,贞栈号正中有两根细长立柱从二楼阳台贯穿至三楼檐顶,挺拔秀丽,柱体设计独特,底端呈波浪形,与二楼的弓形阳台相呼应,柱子上端呈多棱主体,庄重,符合整幢楼的建筑风格。贞栈号以中式“金”字顶的亭子封顶,据说,“贞栈”号的楼顶原来有一个高高耸立的风向标,为“凤凰”外形设计,构造精美,全钢制作,是楼主从德国购回来的,因为风向标外观设计美观华丽,一度被当为上泽的标志,但是不久前出于安全考虑被拆除了。
在贞栈号的左首,另有一家铺号,楼体颜色虽然已经斑驳,但主体色调仍很分明,绿色、黄色互相辉映,大方典雅。商号的两根柱子从二楼阳台穿过三楼阳台直至骑楼顶饰,柱子设计一样考究,它的下端是波浪纹,像女子的秀发,舒展而下,又似青藤,盘桓而上,柱子的设计让人充满遐想。
据记者观察,上泽圩有些骑楼的阳台设计也别具匠心,有的阳台仅能容一人站立,可能只是充当装饰之用,阳台的外观像南瓜,外型独特。
2、时空透视
“上泽”原是一条村庄的名字,该村距上泽圩不到500米,名叫冲巷村。据上泽村委会主任陈树安说,冲巷村的历史比平洲举人村还要悠久,平洲举人村距冲巷村仅几公里路程,已经有260年的历史,而原上泽管区(2004年与农建管区合并为新村委会)辖有十四五条自然村,这十几条自然村几乎均是从上泽村迁出并繁衍形成的,可见冲巷村的悠久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泽圩建于元朝中末期,约于1330年兴建,距今670多年。
陈老伯今年95岁,是冲巷村年龄最大的原居民,也是上泽村委会附近几条自然村的寿星。据陈老伯回忆说,在他出生之前,上泽圩已经成为十里八乡贸易的聚集地。据说,最初梅氏在距离上泽圩不到1公里处的象岗咀建立山底圩,后来引起上泽陈氏的不满,据说按照有关规定,方圆“一铺路”(大约4公里)之内不能重复设“圩”,否则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能称“市”,不能称“圩”。陈氏与梅氏对簿公堂,最后,上泽圩陈氏胜诉,梅氏只得将圩迁往它处,并最终在山底设圩,也就是山底圩。清朝末年,端芬镇出洋淘金的人渐多,到20世纪20年代,外地的侨汇逐渐增多,侨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刺激了圩镇的繁荣,华侨也注资侨乡,支持家乡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侨乡经济的发展。
陈老伯回忆说,上泽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建筑还是以平房为主,当时负责市政的官员林聪对上泽圩进行统一规划改建,统一改建为骑楼商民两用式的建筑,上泽侨居美国、古巴、南洋的陈氏宗亲纷纷响应,大规模的骑楼建筑在上泽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