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古村处处显古韵
2008-6-19 19:32:29
碑文上记载了汶村的历史变迁。
村人只能从残留的古城墙追忆汶村过去的辉煌。
日前,台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该市汶村镇发现了一处建造于明朝的古窑遗址,古窑遗址成为汶村这座百年古城的又一历史见证。那么,被誉为百年古城的汶村,除了古窑外还有哪些历史见证?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里又曾经经历过什么?今天,古城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百年古城。
台山流传着“三村两石”的说法,“三村”即斗山镇六村、都斛镇莘村、汶村镇汶村,“两石”即斗山镇浮石村、都斛镇白石村。据了解,汶村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过战火洗礼,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古村容颜早已灰飞烟灭,但是汶村村中保存至今的古榕、古墙、古巷、古窑、古祠堂等遗迹和流传至今的民俗处处透露出古村的风韵。
神秘的汶村古迹
在汶村建村以来的几百年间,曾因其一度的繁荣而被誉为“汶村城”,所以汶村又有古城之说。记者在汶村看到,古城有4个城门,名号分别为“南薰”、“北拱”、“东阳”、“西康”。据记载,汶村古城的东西、南北长都有1000米左右。
这次被普查队发现的古窑遗址位于汶村北东村。在现场,记者看到,古窑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段窑体残骸被掩没在生长旺盛的深草丛中。据村中老人陈启良介绍,汶村共有4个这样的古窑,其中两个目前保存完好,另外两个被毁掉了。另一名老人陈炳基告诉记者,在文革前古窑还存在,曾经作为村民的避难所,到了文革期间,古窑被毁掉。据考证,这些古窑建于明朝,主要是用来烧制砖、碗、杯、缸、瓦等的,供村里人建房和日常生活使用。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汶村古城入口,在入口处,记者见到一棵大榕树。陈启良告诉记者,村里有4棵这样的大榕树,每棵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前几年,曾有阳江等地的人来到村里,称要买这几棵树,每棵出价100万元,但是村里人不同意,因为这几棵古榕树是村子历史的见证,也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财富,不能丢了。
在汶村东上村村边,记者见到一堵以粘土为原料的古墙残垣。随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堵墙是汶村古城的见证,古城墙由村子里的明朝举人陈王道所建,它曾经把整个汶村城包围起来,后来,在南唐王朱聿鐥把汶村古城作为首都期间,南唐王的将军王兴以这里为据点,奋力抗击清兵时被毁。在多次战争之后,城墙仅剩下留存至今的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行走在村里,记者发现,虽然大部分路都已经铺成了水泥路,而有一条路却仍是由3条并列的石板铺成。陈启良告诉记者,这条路叫汶阳路,已有400多年历史,原来也准备修成水泥路,但村人认为这是汶村古城的见证,又是“风水路”,不能拆,所以保存了下来。“过去这条路是专门供三圣菩萨巡游时用的,是当时人们祈福的必经之路。”陈启良说。
“汶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祠堂多。”村里老人陈炳均告诉记者,“大大小小有10多间,这在别的村子里是看不到的。”
经过拥挤的汶村直街,记者来到汶村祖祠旁,这里的祠堂是为了纪念汶村立村始祖陈恺而建,大约建于咸丰年间。祖祠前后共有三进,最后一进为“丰芑堂”,其左侧为长房,右侧为六桂堂,四房、二房分别位于长房、六桂堂前面。六桂堂即引宗陈公祠,在汶村所有的建筑中最为壮丽精美,但现在空余一块石匾,别无他物。该堂1958年被毁,1987年旅外乡亲陈伯强等人为追溯祖德,捐资重建,成为引宗纪念堂,现在作为幼儿园。此外,西康村建有闻溪陈公祠,祠里有一辆保存完好的古代消防车“水龙”,陈氏祖祠前面建有三进陈公祠,是为了纪念该村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