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不到“引年”也可请求致仕,而负赃犯者,则必须随时离开职位。仁宗皇祐三年(1051)两次下诏,除待制以上侍从官外,其余文武官员到了七十岁而不自请致仕,一经弹劾查实,则不许“考绩”,即不能进行磨勘与升迁。神宗即位(1068)后,更是严格执行“七十致仕”的制度,并正式实行特令致仕(见《宋史•职官志》)。
既然“遇锦公致仕而归”,说明这时锦公七十岁从南宋高凉刺史任上退休回闽,“邂逅中途(指今阳西溪头石港)”,“不克(克,能;不克,不能)旋(回、返)闽”,整句意思:不能回闽。只好“下藉江邑(邑,旧指县,即落籍阳江县)”。“初居石港”时:锦公七十岁;若陶公十六岁生锦公,则陶公八十六岁,生于(1277-86)1191年;若二十岁生锦公,则陶公九十岁,生于(1277-90)1187年;若陶公廿五岁生锦公,则陶公生于(1277-95)1182年,按农村习俗“浮岁”计,则是1181年!
族谱“序”载:“未几而”(未几久),太祖母、太始祖“终”,故太始祖陈陶公卒于公元1277年,享年九十五岁。
综上所述,阳江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生于宋乾道辛丑年(1181),卒于宋景炎丁丑年(1277)。若同意我如此推理的话,那么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1181~1277)公,寿九十五,子二:长锦发公、次炎发公。在儒垌、蒲牌、新墟马车等地已繁衍四、五万人之众。
至于图祖“子四:言、视、聪、动(祖居清远县城里),言子二:籲龄、春龄。”相信清远宗亲已启动寻找图祖后裔下落工作,不知进展如何?清远任重道“远”,拜托了!多谢!也拜托众宗亲,帮忙查找。 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不是清远图祖!
至于谟祖玄孙陈雷秀公,据《台山视角》【台山颍川堂与“七子流芳”】报道,雷秀公“迁阳江儒洞”;还有更早时济凝宗亲网上帖子(直指是陈陶公);前不久有宗亲放上研究群的图片【“雷秀住阳江儒(裕)洞”】,均暗示陈雷秀即陈陶!我要说,雷秀公肯定不是陈陶公!因此,寻找雷秀公后裔工作可说压力“山”大!特别谟翁後裔。
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古稀之年(七十),而谟翁曾孙陈雷秀刚出世!陈陶公耄耋之年,“陈雷秀25岁迁儒垌”(陈济凝语)时,此时95岁高龄的陈陶公目睹“煽乱”的元兵凶残,才“來粵”、“未几而”逝于阳江“邑”溪头石港;陶公长子陈锦发公70岁(致仕),比陈雷秀大45岁!陈雷秀迁儒洞(正确写法儒“垌”),其後裔应不要賴陈陶公!陈陶公“來粵”,95岁高龄逝于溪头,不要说去吴川,就是讹传的海陵、上洋、陈村也未到过(只是锦、炎二公“后來更道太平”才迁儒垌陈村)!陶公可说未离开溪头半步已离世!因此,“迁居”或“住儒(裕)洞”的陈雷秀,不是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
至于吴川明代陈克柔,吴川个别宗亲更荒谬!陈陶公长子陈锦发公“任宋高凉刺史”,宋代朝廷命官;吴川陈克柔,明朝人,连秀才也未捞一个,他怎可穿越近200年,去冒宋•锦公之父陈陶公?!
吴川陈炳勋宗亲(吴川泗岸中学教师,主修吴谱)2013.04.17.曾在陈凤台研究网刋文《陈凤台六子陈图不是儒洞陈氏始祖》,看完我这篇短文後再作判断:陈陶公是不是凤台公六子?陈炳勋“总纂”的《吴川泗岸大院陈氏族谱》,“中学教师”大言不惭地说,他此谱“乃广东陈氏宗族谱中唯一一部记载全面的族谱”!
在广东省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