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台:父子五进士后裔多才人
2009-12-29 16:47:12
陈凤台,名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有清光绪年间高中文科探花的陈伯陶,还有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等。
2004年,位于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上的陈凤台墓被后人重新发现。随之清远市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对陈凤台本人及其家教文化的研究开始风生水起。
举家南迁缘起"胡妃事件"?
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王朝末年的清远县城外,一大队人马渐行渐近。车上家当丰雍、主人衣着华丽,显赫身份可见一斑。
中间一辆马车上的男主人,脸上分明有几分疲惫、失落和沮丧。也许是担忧政坛的风云变化、君王的喜怒无常、乃至即将来临的国破家亡。他从附近的南雄州(今韶关境内)赶来,带着七个儿子,子侄28人,首次迁徙到清远县城,以躲避国难。准备休整后,再往南迁。
此时,铁木真的铁蹄正横扫大江南北。
这位年近花甲的男主人,就是南宋进士、官拜谏议大夫的陈凤台。
有关陈凤台的举家南迁,一直存在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因宋末元军的大举入侵,陈家躲避国难,迁徙至此,陈凤台墓所在的清新县禾云镇沙河桂湖村(古称清远蒙里驿),正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驿站。陈凤台被认为是抗元的英雄。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陈氏族谱上的一句话,"本族因胡妃事件而南迁"。
"胡妃事件"是怎么回事?据相关记载,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临安,为商人黄贮万所得,携归南雄珠玑巷。后黄知她是贵妃,不敢收留,复令逃出,为强暴欺凌而死。
胡妃出走不久,皇帝思念她,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访。南雄人讹传因胡妃已死,朝廷将加罪于珠玑巷。故珠玑巷居民纷纷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滨各地。
然而,研究者认为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在宋代史书中,并未有贵妃出逃的记载,而各姓氏族谱对胡妃事件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相差竟有100多年。流传至今的文本中,所使用的官衔和地名是明代的,显然为后人根据传闻所记。更重要的是,宋度宗咸淳八年时,元军横扫宋军于中原大地,兵临南宋都城,皇帝还有心思去管一个妃子吗?
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陈凤台举家南迁,与当时元兵南下有很大关联。
悲愤忧国的抗元民族英雄
经考证,陈凤台的家族是从曾祖父开始迁入南雄州珠玑巷的,此前是居住在北宋京城开封附近的祥符县。宋朝廷被迫南迁时,这里的人跟随南迁,有部分人越过粤北梅岭,立足于当时的南雄州。
在陈凤台长子陈谟撰写的族谱《谟翁遗牒》中,对陈凤台举家南迁的原因有这样的记载:"三子英,进士,为广宣议大夫,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贬,同父辉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抚夷不行",字面意思是与元朝签订的合约没有成功,这道出了陈家被贬南迁的真实原因。
有研究者猜测,南宋末年,金国与南宋都已经腐朽势微,而蒙古强大起来,当时蒙古提议与南宋联合起来消灭金国,南宋皇帝接受了这一提议,准备借蒙古之手灭掉宿敌金国,可没想到的是,最后却将祸水南引,把南宋的江山断送了。而当时陈家父子在朝廷为官,又与皇帝结着姻亲,在对元政策上肯定提出过自己的意见,是不是因某种意见最终惹怒皇帝而被贬呢?答案不得而知。
族谱记录了当年逃离故乡的悲惨境地,当年从珠玑巷南迁各地时,"兄弟七人,子侄二十八人,携族人三十余人",说明当时七兄弟均健在。"有登舟而往,有步陆而行"。大部分已到了台山、新会、东莞、鹤山等地,陈凤台随第六子陈图定居清远城,三子陈英因"扶夷不行"累及家人而深感内疚,因此在全家迁到偏远的台山安顿好之后,又回到父亲身边,服侍年迈的父亲终老。
陈凤台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谏议大夫和文人学士,相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