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村落”天马村年年办乡村欢乐节
2014-3-2 20:33:45


  村民最喜欢摸龙头,祈求沾点龙气。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亚广
  “今天是乡亲们最开心、最欢乐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参与游龙,摸龙头、沾龙气。”2月15日,正月十六,元宵节过后第二天,新会天马村的村民们正沉醉于节日的气氛里,老村长陈瑞明看着已被香火浓烟包围了的金龙的龙头,笑眯了眼。一条长约88米、宽约半米,金光闪闪的巨龙正摆放在“农家乐”屋前,蓄势待发。
  民俗活动每年举行两次
  每年春节后,五邑各地都有元宵节吉庆活动,一般至正月十五,有的至十六。而正月十六这一天,“广东省古村落”新会天马村就会在小鸟天堂旁边,举行舞龙灯节传统民俗活动。据了解,江门棠下石头村、会城天马村的祖先陈巧,出生于农历九月廿六日子时,其夫人谢氏生于正月十六日,因此每年这两天,石头、天马两地都舞龙隆重庆祝。当天,各村口社坛挂彩灯、鲤鱼灯,住户门口贴“白公符”,周边宗亲也会派代表来参加。
  “天马舞龙的民俗活动兴起于清朝,文革时期中断,后来在1993年恢复,每年举行两次,分别是农历正月十六和九月廿六。”据陈瑞明介绍,作为村里最为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日当天,零时(以前是子时)开始已有村民带上鸡、水果、香烛等祭品到祠、庙拜祖,并且晚饭聚集围餐(今年大概40多桌),气氛浓厚。“最欢乐的就是晚上的舞龙、游灯。”陈瑞明说,当晚村里举行舞龙活动,并绕村游龙,村里的青年男女都会争先恐后地摸龙头、剪龙被(龙身)。“村里人在金龙经过时,就会用手摸摸龙头,祈求沾点龙气,甚至用剪刀在龙身上剪下一小块‘龙被’拿回家,这寓意着家庭吉祥如意。”陈瑞明说。
  “以前,天马村舞龙、游龙最有特色的,就是小孩子提大红灯笼随行。”据陈瑞明介绍,由于灯笼里面点的是蜡烛,为了安全起见,小孩提灯笼的做法今年被取消了。“其实,这恰好是天马舞龙民俗活动很有地方特色的体现。”陈瑞明惋惜地说。
  活动具有双重意义
  “天马村元宵节活动较有代表性,‘舞金龙,庆祖诞,闹元宵’,已成一个别具特色的乡村欢乐节。”新会知名民俗研究学者、《天马村史》著者林福杰表示,天马村的舞龙庆元宵节活动,是有江门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天马村户绝大多数姓陈,为同一氏族血缘村落,他们将庆祝祖先诞日与欢乐元宵节组合到一起,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丰富了元宵节庆内涵,成为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林福杰说。
  林福杰表示,江门(五邑)人包括华侨特别尊重祖先。长久以来,各村各姓耗费大量钱财建祖祠,祠堂成为旧时乡村中最好的建筑物。每年祠堂举办春秋两祭,分祚肉,每有岁时节日拜神必定要祀祖。据林福杰介绍,由于地处冲积三角洲地区,新生沙田大量形成,古时候地广人稀。宋代以后,各大氏族的先祖们先后迁徙来开发,他们为原来的“南蛮”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人口。“祖辈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创业扎根,才有今天子子孙孙的繁荣兴盛。因此,各氏族崇尚忠孝,重视建立祖祠,编修族谱,凡有岁时节日毋忘祀祖,成为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林福杰说。
  “天马和石头‘庆祖诞’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元宵是年俗的延伸,把‘庆祖诞’这样的习俗和‘闹元宵’很好的结合,使之成为既是中华民族的节庆,又是乡村自己的节日,意义深远。”林福杰指出。
  民俗文化需要传承
  “从点睛起龙到进村挨家挨户游龙,用时约为两个半小时。”天马乡亲公益联谊会前会长陈沃度告诉记者,天马村舞龙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纪念祖先的地方文化活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