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开枝散叶七子流芳 科学救国两代传奇

[日期:2013-04-11] 来源:新快报  作者:陈玉兰 陈国仆 陈都 [字体: ]

儿女眼中的父亲:“他的一颗心全给了植物学研究”
 

■陈焕镛的子女陈国仆和陈都。


 

  ■1956年11月,陈焕镛院士(中)、张肇骞院士(右一)、陈封怀教授(左一)等在现场规划华南植物园的建园工作。


  
  中国植物研究第一人、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
  与陈焕镛的儿女约在了华南植物园(游览区)见面。陈焕镛的儿子陈国仆已经退休了,在退休前,他担任过几年的华南植物园(展览区)管理人。华南植物园的一草一木,他和父亲一样,倾注了很多心血。陈焕镛的女儿陈都曾在当时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工作过,后来虽然离职,但说起植物,依然显得饶有兴致。说起父辈乃至祖辈的成就,他们很淡然,“父亲的传奇辉煌是时代的产物,而我们的平凡亦是时代的必然”。
  “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父亲”
  陈焕镛出生于香港。母亲是父亲的四房太太,古巴籍西班牙人。陈焕镛出生后不久,举家迁往上海,父亲陈言去世后,陈言的朋友将他带到了美国。陈焕镛在美国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
  1919年,陈焕镛在哈佛大学取得林学硕士学位,毕业时他的论文获得奖金500美元,按惯例,这笔钱用于获奖人前往欧洲游历,陈焕镛却提出要到中国采集标本。当时,中国的植物资源已经被国外采集200年。欧洲流行一个说法,“没有中国的花卉,不成为庭院”,而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目睹这些,陈焕镛很痛心。时任阿诺德树木园主任的美国著名分类学家C.S.Sargent建议他去海南岛,认为那是中国植物标本采集的空白点。1919年10月,踌躇满志的陈焕镛只身前往,展开了中国现代植物学分类研究的图卷。最终成为中国植物研究第一人,与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并列被誉为“南陈北胡”。
  陈焕镛一生建树颇多,均为开创性工作,这奠定了他在国内植物研究的鼻祖地位,同时亦为他赢得了极其高的国际学术声誉。192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次年8月又率5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大会,1935年他率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参加在荷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任该会分类组执行委员,同年又被选为命名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被英国剑兰学会聘为名誉会长。
  不过对于爸爸的成就,陈都显得很淡然:“爸爸的成就,是时代造就了他。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领域都需要人去开拓,很难说为什么是我父亲成就了这样的事业而不是其他人。我想这可算是我父亲和植物的缘分,也和他的执着有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