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陈氏书院神龛和参加捐资兴建的县份之考辨

[日期:2013-05-21]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何慕华 [字体: ]

  (二)“七十二县”之谜

  为何广州陈氏书院传世楹联上写“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呢?笔者认为“七十二县” 在这里只取其内在的意义,而非实数。

  首先,这“七十二” 隐含宋朝“义门陈氏” 分析迁居七十二郡之事。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氏先祖满公的七十四世裔孙陈旺奉祖父伯宣之命,举家由庐山圣峰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永清村(即今江西德安县车轿镇义门村)。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院,历三朝三百三十多载,绵延十九代,三千九百余口,同庐而居,共爨而食,和睦相处,成为显赫的大族。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七年(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嘉八年(1063年)三月遵照宋太宗所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十二字为家世次第,把义门陈氏按十二字编定分析为291庄,分置七十二郡(今18个省),散处赣、晋、豫、冀、鲁、川、陕、黔、鄂、湘、桂、江、浙、皖、闽、粤、滇、琼等各省州府县的庄所,耕种生息,奉江州德安义门为世家。当年宋仁宗赵祯还御笔亲书赐江州义门堂联一对: “庄分七十二郡州,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九百口,天下无双。”⑤后柳宗元嗣孙茂德也为“义门陈氏” 题祠堂联: “裕后光前,根底三千九百口;左昭右穆,派衍七十二郡州。”⑥ 其内容都是讲述义门陈氏分析之事。陈氏书院保存的对联: “溯妫渊源逯胡公而命氏颍川派衍粤海分支历四千余年苗裔滋蕃总是神明一脉,发宛丘光耀始敬仲之辞卿诗礼孔闻春秋左立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其解释应是:陈氏远祖虞帝舜发祥于陈国妫水之滨,到了周代,武王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始以陈为氏姓,从此陈氏枝繁叶茂,发展壮大,到广东分出更多支流。历四千多年,陈氏后裔增长繁衍,均为神圣祖宗源远流长的血统一脉相承而来。发扬始祖胡公满封国于陈的光辉历史,敬仲陈完辞故里到齐国开创世业后,陈氏家族的业绩更加不断光大。孔子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传》,成为陈氏安邦治家之法,把分析散居于七十二郡的同宗陈氏紧密联合一起的,不外是仁义道德的祖训。“七十二”在对联中泛指天下所有陈姓族人。

  其次,在祠堂和书院的对联中用“七十二” 之数是另有意表。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往往蕴藏易学象数。在《周易》中,“八、九”为天地之数,且“八、九”又是阴数,既与祠堂摆设神位同属为阴,又合七十二地煞之数;况且作为书院,取“七十二”与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之数吻合,寓意陈氏子孙学有所成,人才辈出。

  再者,这“七十二” 也是为了符合对联的对仗需要。在中国对联中最讲究的是对仗工整,以“七十二县” 对上联“四千余年”再合适不过了。而另一对联中的“七十县” 也可作同样解释。

  还有,“七十二”在中国是一个吉祥数字。道教有七十二福地、七十二地煞;神话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黄山、嵩山、衡山有七十二峰;济南有七十二泉;行业中有七十二行;孔子的弟子有七十二贤;一年有七十二候;等等。何以中国古代喜用七十二之数?皆因七十二是中国吉祥数字三、九之倍数。在《周易》中,“三”是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 的一个数字。“三极之道”是易学观念中立身、立家、立国、立论之根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汉朝人说“数始于一,成于三”,老子也曾说“道生于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董仲舒将三美化成“天之大经”,何为“天之大经”?“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志功。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在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可看到“三” 的运用,其具有内容丰富的文化象征。如:以三为多、以三为礼、以三为界等。《文言传》 中有“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所谓“天则”,指的是自然规律。

  在《周易》中,“九”是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在十个自然数中以“九”为大,是数之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之数倍受崇拜,以“九”为尊,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如:天高九重、韶乐九成、天保九如、天子九赐、君子九德、九九大庆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 “九九” 为皇帝专用, “七九” 为王爷专用,人们历来习惯以“九” 及其倍数作象征一切。数中唯有“九” 能代表数之极,于是爱好夸张的人们又采取翻番的办法,把九翻成十八,再翻成三十六,然后上翻成七十二,事不过三,七十二不能再往下说了,于是又变换手法,用加法把三十六加七十二加到一百零八,从此,一百零八成了惯用的表示最大数的数。以上长篇赘说,无非是想讲中国人喜欢用数字表示某些意义,联中的“七十二”可能蕴藏微妙的含义和玄机而已。

  陈氏书院属民间建筑,自然存在有民间文化范畴中的诸多因素,如美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以上分析为个人之见,若有不足,尚祈指正。

  四、陈姓户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我们注意到图中有“凡一概户义男等,概不准与列。” (也作“譙”) 户即民,在封建时代,水上居民一直被称作民,史籍上谓之户。据宋《太平寰宇记》载: “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周去非的《岭南代答》载: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譙也。” 民逐水而居,漂泊无定,自成一独特的社会阶层。民分两种,一种是世代在水上觅食求生的穷苦劳动者;另一种是明清时代一些受压迫的民众,被迫逃离陆地,加入民的行列。陈姓子孙何以有民?祠堂又何以规定户义男等概不准与列呢?通过翻阅资料,在《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载: “ 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白眉初的《中国人文地理》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舟居,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原来陈氏有户是因元末的陈友谅所致。《明史·陈友谅传》:“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元末农民大起义,陈友谅挟徐寿辉在江州称汉王,随后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杀徐寿辉,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汉,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强大的一支起义队伍,和朱元璋分庭抗礼。后更联合张士诚攻打朱元璋,意欲夺取天下。朱元璋对于陈友谅以兵刃与他相抗,并意取其江山,深为痛恨。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采取残酷的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德安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陈友谅之子孙九族及俘获部属贬为贱民,其中有“ 民” 和“惰民” (乞丐),致使宋朝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迁徙。也正因此,陈姓族人遍布天下。

  统治者把民列为贱民,视为化外,禁止民读书、应试、当兵,不准上岸定居。《高要县志》卷二十一记云: “粤民视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明清两代,因历史的原因,贱民受到种种歧视,世世不得超生。虽在清雍正时期,曾有令给贱民脱籍成为编民,但民由于世代卑处社会低层,仍一直备受歧视欺凌。从“凡一概户义男等,概不准与列”足见一斑。

  五、余论

  世人早就认可了陈氏书院是岭南建筑艺术的典范,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有关其建造的文献资料早已湮没,世人难以涉及一二,不意竟在陈氏书院建成近110周年之时,先有《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和《陈氏书院记》,今又有陈氏书院《正座西第三龛》排位图的相继重显于世,这为后人研究陈氏书院的历史及其书院、祠堂文化带来了重要原始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其时代背景之清代社会经济找到参考和依据。

  从有关陈氏书院的一些资料的陆续再现,对于我们来讲不啻是一个鼓励,这表明民间其实不乏资料的存在。随着人们对历史文物意识的增强,很多埋没或藏于民间无闻已久的重要资料将会慢慢被人们发现;随着人们对陈氏书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关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补充,陈氏书院的史料将越来越完整。今笔者在此不揣浅陋,就迄今我所见的资料,坦陈己见,希望借此得到专家的指教,更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藏于民间的有关陈氏书院的资料不断涌现,以推进陈氏书院的学术研究。

注: 

 ① 黄海妍、鲍炜《从〈陈氏宗谱〉看陈氏书院的兴修》, 《岭南文史》2003(2)。

  ②冼宝干修《岭南冼氏宗谱》卷二, 《宗庙谱·图记》, 《曲江侯书院图记》(冼宝干撰),清宣统二年(1910年) 刻本。

  ③陈际清《白云、粤秀二山合志》卷九, 《志祠》,清道光五年(1825年) 刻本。

  ④《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 《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广东的合族祠与合族谱》,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

  ⑤陈国纬编《江州义门陈氏宗谱》

  ⑥颍川堂《陈氏族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广州  陈家祠 
热门评论
匿名 发表于 2014-10-8 14:01:04
光绪年间阳江为直隶州,称阳江州,不属肇庆府。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10-8 14:01:04
光绪年间阳江为直隶州,称阳江州,不属肇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