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广东省古村落”天马村年年办乡村欢乐节

[日期:2014-03-02]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林福杰 李亚广 [字体: ]

  村民最喜欢摸龙头,祈求沾点龙气。

  村民最喜欢摸龙头,祈求沾点龙气。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亚广

  “今天是乡亲们最开心、最欢乐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参与游龙,摸龙头、沾龙气。”2月15日,正月十六,元宵节过后第二天,新会天马村的村民们正沉醉于节日的气氛里,老村长陈瑞明看着已被香火浓烟包围了的金龙的龙头,笑眯了眼。一条长约88米、宽约半米,金光闪闪的巨龙正摆放在“农家乐”屋前,蓄势待发。

  民俗活动每年举行两次

  每年春节后,五邑各地都有元宵节吉庆活动,一般至正月十五,有的至十六。而正月十六这一天,“广东省古村落”新会天马村就会在小鸟天堂旁边,举行舞龙灯节传统民俗活动。据了解,江门棠下石头村、会城天马村的祖先陈巧,出生于农历九月廿六日子时,其夫人谢氏生于正月十六日,因此每年这两天,石头、天马两地都舞龙隆重庆祝。当天,各村口社坛挂彩灯、鲤鱼灯,住户门口贴“白公符”,周边宗亲也会派代表来参加。

  “天马舞龙的民俗活动兴起于清朝,文革时期中断,后来在1993年恢复,每年举行两次,分别是农历正月十六和九月廿六。”据陈瑞明介绍,作为村里最为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日当天,零时(以前是子时)开始已有村民带上鸡、水果、香烛等祭品到祠、庙拜祖,并且晚饭聚集围餐(今年大概40多桌),气氛浓厚。“最欢乐的就是晚上的舞龙、游灯。”陈瑞明说,当晚村里举行舞龙活动,并绕村游龙,村里的青年男女都会争先恐后地摸龙头、剪龙被(龙身)。“村里人在金龙经过时,就会用手摸摸龙头,祈求沾点龙气,甚至用剪刀在龙身上剪下一小块‘龙被’拿回家,这寓意着家庭吉祥如意。”陈瑞明说。

  “以前,天马村舞龙、游龙最有特色的,就是小孩子提大红灯笼随行。”据陈瑞明介绍,由于灯笼里面点的是蜡烛,为了安全起见,小孩提灯笼的做法今年被取消了。“其实,这恰好是天马舞龙民俗活动很有地方特色的体现。”陈瑞明惋惜地说。

  活动具有双重意义

  “天马村元宵节活动较有代表性,‘舞金龙,庆祖诞,闹元宵’,已成一个别具特色的乡村欢乐节。”新会知名民俗研究学者、《天马村史》著者林福杰表示,天马村的舞龙庆元宵节活动,是有江门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天马村户绝大多数姓陈,为同一氏族血缘村落,他们将庆祝祖先诞日与欢乐元宵节组合到一起,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丰富了元宵节庆内涵,成为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林福杰说。

  林福杰表示,江门(五邑)人包括华侨特别尊重祖先。长久以来,各村各姓耗费大量钱财建祖祠,祠堂成为旧时乡村中最好的建筑物。每年祠堂举办春秋两祭,分祚肉,每有岁时节日拜神必定要祀祖。据林福杰介绍,由于地处冲积三角洲地区,新生沙田大量形成,古时候地广人稀。宋代以后,各大氏族的先祖们先后迁徙来开发,他们为原来的“南蛮”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人口。“祖辈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创业扎根,才有今天子子孙孙的繁荣兴盛。因此,各氏族崇尚忠孝,重视建立祖祠,编修族谱,凡有岁时节日毋忘祀祖,成为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林福杰说。

  “天马和石头‘庆祖诞’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元宵是年俗的延伸,把‘庆祖诞’这样的习俗和‘闹元宵’很好的结合,使之成为既是中华民族的节庆,又是乡村自己的节日,意义深远。”林福杰指出。

  民俗文化需要传承

  “从点睛起龙到进村挨家挨户游龙,用时约为两个半小时。”天马乡亲公益联谊会前会长陈沃度告诉记者,天马村舞龙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纪念祖先的地方文化活动,历来为村民异常看重。陈沃度表示,举行这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仅是家家户户燃烧鞭炮庆祝,或者“挂青”(在门口挂上生菜和利是)图吉利,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

  “作为龙的传人,希望年轻一代可以从民俗活动中汲取文化精粹,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金龙腾飞、奋发图强的精神。”陈沃度说。

  ■相关链接

  会城天马陈氏

  会城天马陈氏,明代景泰年间从棠下石头迁来开枝散叶。而石头陈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据陈氏族谱记载,陈辉号凤台,娶邝氏,生谟、宣、英、恺4子,又娶侯氏,生润、图、仁3子。7子中的第二子陈猷,字宣,号南乔,石头陈氏奉为一世祖。陈猷的祖先是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汴梁被金人攻陷后,迁广东南雄珠玑里。

  据明代《厓山志》记,陈猷“沉毅有远识”,在南宋末的咸淳年间(1265~1274年),先将家人迁到新会下峒(今鹤山市霞洞,后建有陈巧古庙,重修于1997年仲夏),自己仍留在南雄“守祖坟”(又借指坚守家园)。南宋德祐(1275~1276年)末年,率领乡人聚众守卫。南宋景炎(1276~1277年)初年,在南雄协助宋军对元军作战,失败后返回新会,还嘱咐子孙不要做元朝的官。其族后迁石溪(棠下镇石头村旧称)。元代中期的延祐(1314~1320年)初年,次子陈巧(《厓山志》作孙),为逃避作郡县贡生,隐居江西庐山修道。陈猷、陈巧父子气节可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陈猷与七世孙陈琎同入祀邑城忠孝祠。他们3人的事迹,还被记入清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新会县志》、清光绪《新会乡土志》等地方史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