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浮月村:洋楼矗立侨村美

[日期:2012-11-19]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区景常 [字体: ]

  浮月村的洋楼普遍高三至四层,与同一时期的民居和碉楼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二是洋楼均为庭院式别墅建筑,这是与周边许多地方的碉楼最为明显的区别。洋楼建筑不仅使用了“红毛泥”等洋材料,而且汲取了西方建筑艺术成果,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侨乡生活风俗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交融的特征。

  由旅外乡亲捐建的浮月村东门楼,古朴典雅。

  贤安庐用红砖砌墙,被称为“红楼”,是浮月洋楼中最漂亮的洋楼之一。

  中山阁曾由楼主的亲属居住看管,现在已人去楼空。

  浮月洋楼为欧美建筑风格,非常气派。

  蓁华居由楼主弟弟的孙子一家看管,保护完好,每天都吸引各地游客、学者前来参观体验。

  有的洋楼仍陈列当年乡村广泛使用的特色家具、物品等,供游客参观。

  斑驳的窗户和铁柱,是岁月留给浮月洋楼的痕迹。

  浮月村:洋楼矗立侨村美

  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因为“洋楼”而闻名遐迩。该村占地面积50多亩,由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庐、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煜庐、惠华居、国旗楼等15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洋楼组成,是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民国时期建成的。如今,随着名村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浮月村更彰显其侨乡韵味。

  现场探访

  最美的“花园式”侨村

  日前,记者在台山市斗山镇党政办副主任陈泽龙的陪同下到浮月村探访。驱车从斗山圩沿着策文大道行走,不久就可见一条洋楼鳞次栉比的村庄被金色的稻浪包围着,风光无限,这就是浮月村,也是台山市“花园式”第一侨村、台山市最美的村落。

  记者看到,在浮月村口,富丽堂皇的门楼和凉亭特别耀眼。施工队在整理通往各洋楼的小道路基,铲车运载石粉铺在这些小道上,旁边堆放了不少用来铺路的花岗岩石板。村中一间民房搭起了竹棚,工人在修葺屋墙。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的干部正在和施工人员、村干部商讨名村建设事宜。

  热情的浮月村村长陈光强告诉记者,今年,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对浮月村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生活污水管道的埋设,民居修葺复古、洋楼小道铺设、村场绿化美化等工程正在施工中,争取年底完成。

  陈光强说,浮月村是著名侨乡,现侨居海外(含港澳地区)的人口约1500多人,是村里现住人口的4倍多。在上世纪十至三十年代,一些经过艰苦创业、勤俭聚财的旅外乡亲,携款回乡建起了15座华丽无比的华侨别墅。这15座被称为“洋楼”的别墅,最早的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后的觉庐建于1936年。这15座洋楼因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历史文化价值高,于2008年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浮月村,记者发现,这里视野开阔,广袤的农田风光与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浮月村独具特色的田园诗歌式风光。浮月村在整体布局上,延续了中国民间背山面水或村前挖塘聚水生财的风水格局。浮月村背后虽然没有小山,但因传统房屋多建在低洼地上,洋楼则高耸在村后,从而起到了“靠山”的作用。这种布局反映了村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同时也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望。

  名村溯源

  浮月村原名“浮溪村”

  据史料记载,浮月村原名“浮溪村”。因立村之初,浮月村村前原为汪洋大海,只有立村之地较为高突,旁有溪流注入海面,村子犹如浮在溪流上面,故名。村民说,村里辅世陈公祠里原有一对大铜锣,上刻有“浮溪”二字可以作证,可惜这对大铜锣近年已被盗走。

  曾对浮月村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关于“浮月”一名的得名,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浮月村这块土地,在600年前是一片荒滩,水涨潮时一片汪洋,惟浮月村的地势比周围高,像一个小岛,依然露出水面,看似浮在水上的明月,在立村时故起名浮月村。

  另一说法富有诗情画意:浮月村初立村时确实叫“溪村”。那时,村前仍是一片汪洋。有一日,劳累了一天的先民们,饭后坐在一起休息聊天。忽见一轮明月映照在村前的海面上,村子就像浮在海面上一样,美不胜收。于是,先民们就把村子改名为浮月村。

  还有一种说法则更富于文采。据考证,浮月村旧名“浮溪”。后来,村里建门楼,本地有位秀才叫陈赞盛,他为门楼撰写了一副对联:“浮台凤阁出富贵,月殿龙楼产英雄”。村人便以联首的“浮”和“月”二字,将这条村子命名为浮月村。现在,浮月村东门楼两旁刻写的就是这副对联。

  建筑成就

  15座洋楼矗立乡间

  据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综合股副股长蔡柏滋介绍,浮月村名村规划为创建人文历史名村。矗立乡间的15座洋楼是台山侨乡近代乡村建筑成就的集中展示,名村创建中突出对15座洋楼的挖掘和展示,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村落景观原型,突出历史底蕴及乡野趣味。其建设要点,一是突出15座洋楼的形态之美,完美展现农庄、村庄、洋楼、小道相互映衬的“理想景观宜居村落原型”。二是展现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深挖各洋楼的历史人文典故,特别是重点展示浮月洋楼的中山阁,陈述洋楼主人的父亲与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深厚革命情谊。三是加强宣传,创造体验经济价值,拓展村民收入渠道。逐步开放部分洋楼供游客参观体验,并将当年乡村广泛使用的特色家具、物品等陈列展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浮月村的洋楼都是华侨请洋人建筑师设计图纸回到故乡建起来的。这一座座洋楼既反映他们所在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溶入故乡传统的建筑艺术,兼具居住与防卫的功能,造型以西式为主,美轮美奂,风韵迷人。”梅伟强说,浮月村的洋楼,大多数是以楼主的名字命名,或取其楼主名字中的一个字命名,只有少数几座是例外的。这些楼名,除中山阁是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外,其他几座洋楼的楼名或表达楼主对安雅、平和生活的追求,或对兰香芬芳意境的钟情,颇具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台山著名作家、斗山五福里人氏陈策文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为《家乡的洋楼》,以优美的文字歌颂了浮月洋楼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他写道:浮月村的“15栋洋楼恰像一幅暗黄色但溢光流彩的中西交融长轴,每当朝彩晚霞,特别是雨后斜阳远山分外苍绿时,才是凸现出最靓的神韵之时……审视那三层或假四层钢筋混凝土的洋楼,那围墙庭院,那二楼枪眼炮孔,那三楼中西式阳台、廊柱,以及弧窗拱门,似一页页激扬的文字,让慕名前来的人一时惊喜,一时释重,最后肃然起敬。”他深情地说:“浮月洋楼真是最值得用心品味的艺术品!”这就是浮月洋楼的美。

  洋楼故事

  彰显华侨

  热爱家乡情怀

  在采访中,78岁的浮月村村民陈松想向记者讲述了几个与浮月洋楼有关的故事。他说,这些洋楼彰显了浮月村旅外华侨热爱家乡的情怀。

  惠华居作为浮月村第一座洋楼,是楼主陈璋承先生受当时乡族中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主持建造新宁铁路的启迪与鼓励,率先在村里建起这座洋楼,作为奉献给家乡的爱心;

  中山阁是楼主陈国麟先生为纪念其父亲陈栋华先生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革命、缔造共和的深情厚谊而命名的,它也彰显了浮月洋楼的一份殊荣;

  贤安庐用红砖砌墙,被称为“红楼”,是浮月洋楼中最漂亮的洋楼之一。它是楼主陈贤华先生的杰作。门旁的对联为“时逢奉运,人乐共和”,是中国传统楹联文化和西方民主共和理论的完美结合,透视了楼主的博大胸怀。据说,楼主的儿子陈焕展先生是制造美国第一面太空望远镜的杰出华裔科学家。

  国旗楼的楼主陈国旗先生,在美国经商发了财。一次,他去唐人街叫算命先生为自己算命。算命先生问了他的八字后,煞有介事地对陈先生说:“你只有八八六十四岁命。你不如早一点回到乡下,起间屋、买点地度过后半生、享几年清福吧!”陈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于是,他偕老婆把钱财带回来,建起了国旗楼,准备在这里养老终生。谁也没有想到,他竟活到80多岁,解放后才去世。

  源庐的主人是陈国源先生,美国华侨。解放前,浮月洋楼曾发生过盗窃源庐的事件。一个夏天的漆黑夜晚,有几十个盗贼从烽火角河方向到浮月村行劫。当年,所有的洋楼都备有枪支作自卫用,留在家里的妇女都学会打枪。有几个盗贼拿着梯子,爬上了与源庐相连的一层高的厨房,再架梯子爬上源庐三楼窗口,用钢锯、钢锉锯窗门、窗柱。这时,守家的妇女和孩子们吓得手抖脚软,不敢叫喊。最后,那当家的妇女壮起胆子,拿起枪,瞄准屋外的黑影便打,枪响影落。可惜,她打中的不是盗贼,而是厨房顶上的烟囱!过了不久,窗户被锯开了,盗贼进屋把钱物一扫而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听起来仍有凄凉悲惨和心惊肉跳的感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台山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