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故事——
官服朝廷六十载
忠贞存史册
同堂三代十进士
书香遗河源
南宋皇帝若采纳邝愈平的逆耳忠言,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以忠贞爱国和崇文重教为核心的愈平文化,不仅是古邑河源的,也是民族的。
◆邝姓由来:南宋皇帝御赐
◆四朝元老:官服朝廷六十载
◆“缓金伐元”:政治远见爱国“疏”
◆书香家族:同堂三代十进士
◆巍巍梧桐:青山有幸埋忠骨
◆薪火相传:邝氏后人多英才
引 子
虎年的春节,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除夕。太平街。太平街是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一个历史缩影。从太平街中段的“邝氏道祠”门楼进入,是一条狭长而历尽岁月沧桑的小巷,小巷两旁的民居始建于明清时期,在那遗存下来的青砖灰瓦的映衬下,小巷更显古韵。走进古巷,仿佛走进时光的隧道。在辞旧迎新的除夕,这里邝姓各家各户的大门,已贴上同样内容的大对联——“宣城世泽,候府家声”,印记着这一族姓曾经的荣耀。小巷深处,在邝氏祠堂里面,有两块不起眼、四尺见长的石匾,刻着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忠贞候府”、“科第家声”。轻轻拂去石匾上的尘埃,思绪似乎一下子梦回八百年,追忆起一个忠贞爱国的书香家族——公元1217年,就是这里(河源县城北郭)迎来了一位九十高龄、辞朝南迁的高官,他就是经历南宋四朝、为官六十载的谋国老臣邝愈平。翻开泛黄的古族谱,邝愈平那种精忠爱国之心和崇文重教的家风,跃然纸上,让人掩卷深思……
邝姓由来:南宋皇帝御赐
查阅传统的《百家姓》,是没有“邝”姓的。这一姓氏的由来,就要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代。
南宋之初,有方氏第一百五十四世孙方祯,世居安徽庐江县。青年英俊,勇于任事,机智敏悟,登第进朝,为宋高宗之内侍(皇帝身边传达命令的小官吏)。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方祯随刚登基的高宗皇帝于扬州,时遇金军兵临城下,己在城北叩门,急奔告高宗,护帝即披甲从南门出逃,五六人骑马相从,经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等,护驾十天到达临安(注:今杭州。方祯救驾有功,载入《宋史》)。同年三月,发生“苗刘叛变”,日杀内侍等近百人。在这场叛乱中,方祯虽然幸免劫难,但思忖国家多故,临安非久留之地,朝廷亦非留恋之处,便当机立断,举家南迁广东。先至南雄保昌县沙水乡,后迁徙南海县扶南大镇乡,专心教子读书,望子成龙。至第四子登第进朝后,如愿以偿。其第四子方谆,字愈平,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1129年两岁随父襁褓南迁,长于广东南海大镇乡。愈平幼时好学,天聪敏悟,年十五,受五经,通大义,经纶满腹,十九岁登科举人,1147年二十岁进士(注:比理学大师朱熹1148年进士早一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愈平三十岁膺任临安京城大尹。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因长女淑丽被宋孝宗册为皇妃(注: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曾为岳飞平反,有志恢复中原),赐地宣城,受封侯爵,御赐姓“邝”。愈平本为邝氏始祖,但其孝让,尊奉其父方祯为始祖,自为二世。其三位兄长方谚、方让、方诚也同时易姓邝。自南宋至今,邝氏族裔繁衍30余代,全球约300万人口。
四朝元老:官服朝廷六十载
邝愈平官服南宋朝廷,从1157年30岁任京城大尹算起,到1216年辞朝南迁,共59年,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官正一品。
南宋时期,经常遭金、辽、元等外族入侵。朝廷大臣中,以宗泽、韩世宗、岳飞、邝愈平等一代文武忠臣,极力主战以抵御外敌侵犯。但以秦桧、韩侂胄等一派奸臣,力主议和投降。宋朝廷因奸臣秉政,内忧外患不断。针对当时金日衰而元日盛的新形势,邝愈平公与同朝为官的次子邝一声、次女女婿陈凤台,衡量时局,主张伐元,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向皇帝上“缓金伐元”疏。忠言逆耳,昏君不纳,故愤然告老辞朝,遂举家南迁。先在广东南雄石羊巷居住半载,1217年再徙河源定居 (注:陈凤台家族则迁清远再分迁五邑)。南迁时邝愈平已是八十九高龄,到河源一年,便于宋嘉定十一年癸亥(1218年)二月含闷而薨,享寿九十一岁。
凭着族史对邝愈平的记载,很容易对这一南宋京官得出如下印象:
其一,邝愈平是一位真才实学﹑大器早成的栋梁之才。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十万进士》一文中提到:“科举制度实行之后,除了不多的少年及第外,唐代就开始流行的说法叫‘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而邝愈平十九岁登科举人,二十岁考取进士,说明他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好学。在古人“三十而立”之时,邝愈平就委以京城大尹的重任,且当时政局不稳,如果没有非凡魄力是难以担此大任的。据族史记载:“其真才实学,处事勇敢果断。任京城大尹时,抚御贵戚,屏息强豪,化民导俗,修农增户,是以功德铨叙,不次擢迁,为朝内外所敬重。”
其二,邝愈平是一位政声显赫的重臣。俗语“一朝天子一朝臣”, 邝愈平身居高位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太子太保,说明他为官睿智,政绩超卓。按族史记载是“勋业著中外”。
其三,邝愈平是一位高瞻远瞩的谋国老臣、爱国志士。其爱国之心,不仅体现在为政60年忠于职守,更体现在国家危难关键之时。公元1216年宋宁宗如果采纳谋国老臣邝愈平这一具有政治远见的“缓金伐元疏”, 中国的历史将改写。在1278年南宋皇朝彻底灭亡时,朝廷才回想起“缓金伐元” 的正确远见,而此时邝愈平去世已有60年矣。
“缓金伐元”:政治远见爱国“疏”
邝愈平作为谋国老臣,其次子邝一声也是三朝重臣,为何一朝弃官辞朝,举家70余人由京城临安迁居广东河源呢?
据历代古族谱记载,就是由于1216年向宁宗皇帝呈上一份攸关国家前途和宋室安危的文书,即上“缓金伐元疏”(“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文书)。但忠言忤旨,被谪岭南。一同进谏的还有邝愈平次女女婿陈凤台(刑部谏议大夫,也是南宋三朝重臣)。历史已经证明,邝愈平父子及女婿陈凤台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为了国家安危,冒险劝谏,虽然昏君不纳,但这个“疏”,不愧为一份爱国“疏”。
在宋朝之同时,东北有金国(完颜氏,建于公元lll5年,灭于1234年)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最兴盛是在北宋末期,金人累犯中原,攻占北宋首府汴京(今开封),于靖康元年(1126年),掳徽钦二帝北行,困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市),这就是岳飞《满江红》里所说的“靖康耻”。至此,北宋结束,被迫迁都南京(今河南商丘),宋高宗赵构登位,建立南宋,后迁都临安(今杭州)。
南宋之后,宋与金战战和和历时近百年。后因金国内乱,财政困难,加上后院被新兴的蒙古国侵犯,金国力日衰。相反,北方之蒙古国,迅猛兴起。公元1206年,铁木真即位大汗,号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对周围小国大肆吞并,不少诸侯国闻风归顺。甚至连今俄罗斯之车臣,也归顺于元。成吉思汗羽翼丰满之后,对中原的大宋虎视眈眈。他利用了宋人对金国的仇恨之心理,派使至宋,议联宋伐金,许诺成功之后,以河南之地归宋,永不侵犯。宋皇帝允诺,遣将派帅,并献粮三十万石,以联元伐金。
其时,邝愈平高瞻远瞩,看出金日衰而元日盛,真老虎是元而不是金,更加看出元的“联宋伐金”, 实是侵宋的诡计。邝愈平父子及女婿陈凤台冒死上“缓金伐元”疏,力谏宁宗皇帝改变旨意,缓和与金国的紧张关系,尽早谋划防元抗元伐元的措施。这本是一个保护大宋的正确主张,但是忠言忤旨,反遭谪贬。后来事实证明,元的“联宋伐金”, 确为侵宋策略。公元1234年,金亡之后,元军便大举侵宋,直迫南宋首府临安,到1278年,丞相陆秀夫奉帝昺登位,被迫迁新会崖山后,崖门一役,宋军大败。此时此刻,以陆秀夫为首的文武大臣,才痛惜当年宁宗皇帝不纳 “缓金伐元疏”。陆秀夫背着宋帝昺投河自尽,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