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大树与树根的故事

——记爱国人士陈经纶一家人

[日期:2009-04-26] 来源:《家庭》  作者:长江 [字体: ]


 

柳絮翩翩,暖风习习的4月之春。

一条并非十分惊人的消息把北京人震惊了——

香港大亨陈经纶慷慨解囊2000万,要在郎平的母校——北京朝阳中学原址兴建一所现代化的新中学。

——2000万!不是小数!

——国家也很难做到为建一所中学花这么大的本!

北京人议论纷纷,溢美感激之词不绝于口。虽然他们对陈经纶先生了解甚少,不知道今天陈先生的善举仅仅是他以及他的兄辈、父辈、祖辈近百年来热心祖国公益事业所作努力的一小部分。然而,2000万,北京人知足了。

爱国爱乡 由来已久

早一个月,我曾专程拜访过陈经纶先生的故乡——广东省新会县,走访了熟悉陈氏家族的一些当地老人,参观了陈氏祖孙三代为家乡兴办的医院、中学、小学、幼儿园、工厂、自来水工程和其他公益设施。

新会县侨办主任陈华炯是陈经纶先生的同乡,髫龄之时曾在陈氏“澄波小学”就读多年,以后又投奔香港陈氏公司做过工,整个采访中有幸见到他可谓天赐良“人”——

“对陈氏家族,我的确可算得上是第一号知情者了。这一家人不是从这几年才开始铺路修桥,造福梓里的。谈起他们,话还得从头说起。”

 陈经纶先生

陈经纶的祖父陈澄波本是新会罗坑镇陈冲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曾去佛山做工,后到了香港(那时候去香港就象今天随便搭个车从广州去江门一样)。在香港,澄波公先给人打工,后做大米生意,慢慢成了商人。后来,陈氏在国内的亲族与一户姓林的发生械斗,陈家败走,流离失所。澄波公念及都是自己的同姓手足,就出钱组织他们重归故里,为他们盖茅棚,购置农具、耕牛,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待这些亲族重新安居乐业之后,澄波公又为他们办夜校,扫盲,普及教育。

这就是陈氏家族爱国爱乡最朴素的初衷。

澄波公死后,其子陈瑞琪、陈瑞堂为纪念父亲并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兴学乡里,于民国17年在家乡办起了两所小学(澄波一小、二小)。当时的学生在澄波小学学习,只要自己出钱买文具、书本,不用交学费。

到了陈华炯念书时,澄波小学在家乡四周已是远近闻名了。

不掺一丝一毫虚情假意

已经无法记数陈氏家族近百年来究竟为家乡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就象一棵千年老树,谁也弄不清它究竟埋在地下有多少根须,这些根须又有多么曲长。

在新会县侨办,我得到了这样一份材料,那上面记载着的只是一些人至今能够记住的事情——

1914年陈瑞琪捐出巨款兴建数百临时居所及捐钱、粮救济家乡灾民。

1927年至1933年在家乡和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等地兴办陈澄波义学20多间。

1929年起按月寄回钱、粮及衣服帮助家乡数百生活困难户,长达20年之久。

1948年在家乡罗坑陈冲乡兴建慈贤孝医院免费为乡民看病。

1950年至1966年继续拨款支持家乡澄波小学、慈贤孝医院的全部经费直至“文革”被迫停止。

陈氏哲嗣陈子民、陈经纶、陈经兴、陈经华继承父业——

1982年捐款32万(港币)兴建罗坑镇侨联大厦及陈冲乡码头轮渡。

1983年捐巨款1200多万兴建陈瑞琪中学。

1985年捐款450万重建罗坑慈贤孝医院。

1986年捐款600多万兴建山咀学校、助建环城中学、助建新会县人民医院、购买会城镇卫生垃圾箱改善环境卫生。

1987年捐款185万兴建陈经华幼儿园、助建荷塘镇职业中学。

此外,为建设好江门五邑大学,陈氏家族捐款300万;悉知四川水灾,陈氏家族又立即寄去人民币10万救灾款……

捧着这一份如金子般沉重、亦如金子般闪光的纯属文字记录式的材料,我对陈氏一家人的深钦之情已经达到了顶点。

陈氏的家乡父老告诉我:象陈家这样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是绝对掺不了一丝一毫虚情假意的。

陈家在国内没有人,以往

 
    位于陈瑞琪中学校园内的瑞琪堂

的办学经费和救助资金都靠从香港寄过来。可是一打仗,邮路断了,学校接不到钱,只好停办。所以抗战胜利后,乡亲们给陈家建议,以后不要每年寄钱回家乡来,不如用钱买一块地,由乡亲出租,靠租资滋养学校。当时陈瑞琪先生接受了大伙的建议,马上于1949年在家乡买了20多亩地。然而,谁料到,就在陈瑞琪刚刚买了地之后,土改开始了,新会县规定华侨凡占地15亩以上者,均划为地主。就这样,陈家在国内的20多亩田地全部被没收,划归公有,房子也被充公,祖宗牌位被毁,而陈瑞琪老先生头上莫明其妙地就多了一顶“地主”的帽子。两年后,老先生便溘然故去。

这件事本来很是委屈了陈氏一家人,可陈家仿佛并没有计较。陈瑞琪故去后,陈家仍继续从香港寄钱来支付两所澄波小学的教师工资、办公费用及其他一切零星开支。直到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烧到了侨乡新会,极左路线的大木棒把两所澄波小学的校牌砸得粉碎,陈家寄来的钱也被骂成资产阶级的臭钱,是用来收买人心,陈氏家族几十年来一心办学,资助家乡教育的满腹衷肠也被污蔑为培养资产阶级的孝子孝孙。由于陈家在广东省是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首富”,1969年批三洋(崇洋、靠洋、向洋)时,他家被当作全省侨乡复辟资本主义的一个大典型受到重点批判……

如果不是痴心爱国,或爱得不深,陈家在受了40年代末、60年代末两次重大打击之后,即该“心灰意冷”“改弦更张”了。然而,陈氏一家人完全血缘式的对祖国割不断的亲情,对家乡舍不去的恋意,使他们不记前嫌,不积怨恨。当祖国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以后,他们的满腔报国热情又沸腾起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新会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